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fu)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斯:《说文》,析也,《尔雅》,离也,原意是把木头分开,引申为辨析的意思。知美的标准,就可知道恶了;知道善的标准,就知道不善了。美与恶,善与不善既相对存在,相互映衬,也相互转化。以此理——辨析辩证看待事物,斯有为与无为,有为看起来是好的,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无为也是有用的。
音声:音,指合奏处的音乐;声,单一乐器发出的声响。
辞:《说文》有,辞,讼也,引申为争辩,干涉。
恃:依赖。依靠。为而不恃,指努力作为,治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如一个老板,讲离开我,企业就不转了。而且这种现象也不是好现象,是组织能力没有建立起来,员工没有发挥岗位所赋予的职能,组织没有正常运行的体现。
翻译●天下都知道美的东西是如何美的,如果进行认真的辨析,建立美的标准,就能分开相对于美的恶了;能够辨析善的标准,就可以辨析啥是不善了。
以此推论,只要有辨析概念的能力,知道一个标准,就能判断这个概念相对的另一个相反的概念,如知道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相互滋养,相会转化,难和易相互成就、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比照、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呈现、相互充实,音和声相互配合、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连接、相互追随。
在看到以上事物美恶,善与不善、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各自的标准及相互转化后,得道的圣人就会以无为的方式来处理世事,以自己的行为引导跟随者,而很少用语言来教诲。
因为他明白万物生长发育发展的道理。所以万物兴起而不横加干涉(也如邓小平的不争论,先试验一下再看;英美法系的案例法),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家庭里孩子是社会人;企业的财富是社会财富,政府是执政为民而没有自身利益的组织),在有为与无为之间寸度选择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建立功业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泯灭,才会为人们所怀念歌颂。
解析●这一章打眼一看,和第一章几乎没什么关系。但仔细分析,上一章讲的是世界观,这一章讲的是方法论。从如何认知这个世界的一些概念开始,辨析谈论美与恶,善与不善,知道这美与善的标准和背后的逻辑,才会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恶与不善。从这两个概念开始,老子来讲述自己的辩证法,通过其他六对相比较相反相对的关系,明白这些概念和标准是可以相互显现、相互比照,甚至是相互充实,相互配合、相互和谐,相互连接、相互追随的关系。
认知的变化,引起概念之间的联系,我们慢慢明白这个世界是灰度的,没有非黑即白。有的事情需要我们有为去做,有的需要我们无为去做。好像到了高中数学,一个题的解有两个,正负8都是其解,而不只是正数8,还有负数8。比如说小孩的教育,在上小学前,大多是要有为的,慢慢长大,越来越需要无为的方法,尤其到了青春期。
接着引出玄德这个重要概念。接着以养孩子为例,生养子女而不据为己有,人家是自己的,是社会的,而不完全是你的,是多重角色。在养育孩子时,该有为还是无为,要选择好。大多时候以无为的方式来处理与孩子的关系,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子女,而不是说教。因为人类的模仿能力很强,小孩看你咋做的,而不是咋说的。对小孩努力辛劳而不常讲自己付出多少,小孩考上大学,有了事业也不居功自傲,说是人家孩子的功劳,学校教育的功劳。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泯灭,孩子才会为念你的好。有些人常对孩子讲: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我都牺牲自己怎么样。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逆反。
养育小孩与做企业是一样的,可以比照“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fu)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意思从创办企业的角度再思考一遍。
前三章是老子整个道德经的总纲,加上第三章的政治哲学。但三章的核心思想是无为,没有变。通过无来认知世界。通过无为来做事,通过无为来治理国家。无,天地之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治,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所以道德经整体也是结论先行,把“无为”的核心思想先讲出来,再开始一步步的论证其观点。老子为了论证无为思想,不得不把玄德这个概念也讲出来,尽管没有讲“玄德”这两个字,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fu)居”这些字的意思就是玄德,在以后的多章贯穿这个意思。
引述
●
“无为”与“玄德”两个概念在其他各章的表述及解释
无为在道德经除前三章外,在10,37,38,43,48,57,63章出现。
第10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怜恤百姓,治理国家,能单纯用自然无为的方式么?
老子的回答是不能,必须有玄德的人才可以。没有玄德的人看起来用了清静自然无为的方式在治国,其实只是有其表而无其里。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这一章是赞美大道,道常看起来是无为而其实是无不为,侯王若能坚守大道去治理国家,万物自化,天下自定。
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是得道之人有上德,上德看起来无为是真的他想这么做,这是其生命所需,自然而然,自身与事业连在一起不需要表现,让人去表扬自己。而下德的人,处处表现自己有道德,就为了做而做,有心为之,而这种作为只是表面上的为。他没有玄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因此下德的人是没有玄德的,所以学不像。
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3章和本章有点类似,通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个事例来说明无有入无间,以柔克刚的道理,由此再引出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很少有人做的到。因为认知不到,认知不到,关键是不能理解“无”这个概念。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学者为学必须为道,学损道溢,则无为而无不为。韩愈讲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最首。有道之学是真学,知识分子有独立之思想,批判之精神,有士之德操才算为道。
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讳(jihui),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ji)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与37,包括32章,以道治国的思想相通,不过层次略有不同。
这一章也让我想起林肯讲的,政府如何自己无为而民有为,建立民有、民治、民享,(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的政府。
老子讲的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与of归属于人民,by权力让人民来行使,for政府以人民为目的林肯还是有质的区别。老子讲的出发点是为了治理,而林肯的出发点是人民的权力。但老子能讲这个已经很好了,放到现在,其思想是政府无为而民众有为,企业有为;国企无为而民企大有可为,民企是主体,国企是补充。
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指还没到作为的时候,先从早,细,易处着手去布局。
玄德的概念在道德经出现四次,本章是第一次出现,但老子没有点出,没有命名,是谓玄德。但后面的10,51,65章均总结玄德,均有是谓玄德四个字。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ci)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he),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xu)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做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这六种事情,能达到“无离乎?能婴儿乎?能无疵(ci)乎?能无为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的状态吗??????都不能,怎么办呢,玄德!修炼玄德的圣人才逐渐达到合一、婴儿、无为、无知等状态。
第51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fu)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里玄德的概念前后四处是一致。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大道创生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他们使万物形体长大,使万物的自身机理发育,使万物的个性独立,使万物本性成熟。道与德养育万物,保护万物,它的方式是创生万物而不占有,养育万物而不居功,引导万物而不主宰,这种有道之人对待万物的方式方法就是玄德。
第65章,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
稽式,法则也。稽,从禾,指树的发芽处止住不长的情形,古意为停留,现引申为考核考证,如稽查等。稽式指指反复核对的法则,方法,范式。
以智治国与不以智治国这两者背后的动机与结果,审核统治者的治理法度、法则与范式。是三权分立呢,就怕行政、立法、司法那个太智了,太厉害了,所以权力有制约。能明白这个道理的是有玄德的人。所以应该让有玄德的人来治国,与理想国、乌托邦的哲学王思想在此同构。
写到这儿,这一章就详解结束了。老子老头为了安排这一章,也是费了心机。先从上一章的认知,玄(从搓麻绳的丝到深奥到思考)之又玄开始来辨析美与恶,善与不善。接着引出六对相互区别又联系的现象来排比描述其辩证转化。接着引出无为的概念,目的是要有为就得分析,该有为还是该无为。但只有无为是不够的,还得用玄德来为其里。只有用辨析辩证的看待事物,才知无为之益,玄德之用。
这和亚当·斯密写完《国富论》之后还写了《道德情操论》的思路是一样的。
前面在讲述道德经三十三章,《老子道德经想把人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一节里,我讲过学习道德经六法。详解第二章就是按照此顺序来叙述。先背过原文;其次理解重点生僻字词,你认识它,让它也认识你;然后要自己翻译一遍,初学者可以先看别人的翻译,但必须自己思考,用自己的话想明白,然后写出来。要想深入理解,必须知道这一章和其他章的关联,以及这一章重点概念在其他章的表述,进行解析与引述。
道德经要真正理解了,必须用以前的生活工作去思考去悟。而且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要用。从我详解第一章的道、名、常、有、无、玄等概念,还是这一章详解无为与玄德的概念,可以看出老子老头絮絮叨叨反复地讲自己的大道思想。有些重要概念,重要思想反复讲,多处用不同字义词义,不同的层次来阐述,因为这样才是一个思考积累的过程。不懂这些概念,不懂老子的逻辑结构,要理解道德经,不是难,是不可能。
END
▼往期精彩回顾▼●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第一章:老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人类的德行,虽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雷峥嵘总结道德经前三章
深刻解读大道思想
●雷峥嵘详解道德经
道经道冲开篇及第四章
●白岩松演讲:道德经给我的人生智慧
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