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预防 http://m.39.net/pf/a_4358166.html第二章本章紧承第一章,是向用凡夫头脑理解“道”的人所作的开示,分四个层次谈了“道”的“真、善、美”的品格,“道”的运动特性(即对立统一性),及“无为”“不言”的体道态度,入世的用“道”态度。本来,“道”是宇宙时空中最万能的力量,是大的智慧,它不仅永恒存在,而且最美、最善、最真,可是凡夫(指没有得“道”而无明的人,下同)限于三维法则的限制,对“道”的本质属性很难认识,因此,他们总是把此时、此地、或彼时、彼地,自己认为的“美”作为标准的美,其实,这样得到的美往往是不真实的。例如:“欲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里苏东坡显然是把年轻时自认为美丽非凡的西施比为美丽,定为美的标准了,可是殊不知若干年后,若干年前,老态龙钟的西施,只会乱哭乱叫的西施,无论如何不能算美,况且若与天下比西施漂亮的女子相比,西施也便不漂亮了,若与天使、天仙、阿修罗世界的美女比……西施也便犹如“东施”了。所以本章内第一句话便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同样的道理,凡夫认为的“善”也是极不可靠的,是假的。例如:农夫救活一条蛇,自以为这是伟大、无私的,因为蛇是动物,他绝不想从这个动物那儿得到什么利益,结果他被蛇咬死了,他认为的善变成了恶;东郭先生发慈悲心,救了一条狼,最后险些被这条狼吃掉;香港故事片《义不容情》中,哥哥救了弟弟,而弟弟获救后害死许多人,包括他哥哥的家庭成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道”之善却是永恒的、真正的大善,它涵盖宇宙一切,“极数不复能知”,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而天下人择知的“美”、“善”,老子所以否定,其最根本的所在,是因其不“真”。故尔,老子虽然没有提“真”字,而“真”性已在其中矣。这一层次,总而言之,是告诉我们,得道者必须以“道”的“真、善、美”来衡量宇宙的一切,不能让“天下”人的凡俗劣见所左右,这样方可以“道”临天下。不仅如此,“道”还处于绝对的运动之中,它瞬息万象,变化莫测。小范围观察,它像一条直线,从无到有、从难到易、从长到短、从高到下,从声到音、从前到后……等等这一切运动形式,是对立、对待而又统一在一起的;若从大的视野来看,从有到无,从易到难,从短到长,从下到高,从音到声,从后到前……等等这一切运动形式,则又是一种自旋,是一种前进的回归、轮回。比如:赤道绕地球一周,我们从某一地作起点(零点)开始测量,计之分、寸、尺、丈、里,肉眼看是直线,若一直向前,测完一周,再回归到起点(即终点),便是一次完整的轮回。据此,则说明轮回是宇宙的基本运动法则,也即“道”的基本运动法则,一切的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小范围的轮回,便是大范围的轮回;不是低层次的轮回,便是高层次的轮回;不是这个意义上的轮回,便是那个意义上的轮回……因而,轮回不是什么封建迷信,封建迷信对轮回的无明解释,也不是科学意义的解释,轮回乃是宇宙运动的基本法则,是“道”的运动的基本法则。宇宙体现着“道”的品格。因此,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得“道”者对待世界的万事万物,绝不可执著于名相,必须以运动的、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这是第二个层次的“道”旨。
发布:九天玄女母根文化教育中心
注译:南雁双飞
读诵:静月
编辑:二娟喜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798.html
上一篇文章: 道德经漫议第二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