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医院治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4675.html第二章“道”的品格如此,那么得“道”者何以待之,方才符合“道”的宗旨?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这里,我们必须说清楚:“圣人”云云,是指得“道”者,与儒教所说的圣人,截然不同。这句话看来简单,但却横贯《道德经》首尾,是衡量一个求“道”者是否是“圣人”的唯一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得“道”者是否其所行、所为与“道”相融的试金石。因此“圣人”必须遵照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自然品格去“为‘无为’”,不可违背“道”的原则去行“有为”之事。那么,得“道”者重任在肩,“道”赋予他管理宇宙的重任,他将如何对三维世界施行教化呢?是不是他需要天天向凡夫讲解道理,指出:你们该怎么怎么做?答曰:非也!我只要“行不言之教”则可,这是因为,“名”不可“名”,一经语言说出,“道”就要被歪曲。“禅不用语言”,“道”,亦如之。他只要将“道”布施给“天下”就行了。凡是为“无为”的,就是接受了他的布施。因为他行的是“不言之教”,可以说,他布施给大家很多很多;又因为“不言”,留不下什么迹痕,所以也可以说,老子并没有布施给人什么。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老子给弟子传法也不是专注地用语言去讲的,而是以行示范,依智点化的,他只要把“道”的大智慧、大力量(加持力)给弟子一些,弟子就能默默修行。犹如一个婴儿,慢慢长大。所以第三个层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简单两句话,已将“圣人”的体道态度囊括无余。“圣人”是如此风范,而“天下”的凡夫呢?他们受三维法律的控制,我执很大,名利心很大,都违“道”处事,“万物作而辞”、“生而有”、“为而恃”、“功成而居”、“夫惟居,是以去”。因此,老子在最后一个层次,布施给“天下”人一颗爱心,只要接受了这颗爱心,就会“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样做就是“处无为之事”,就是“行不言之教”,自然就会获得“夫惟不居,是以不去”的顺“道”结局。如果凡夫都能以爱心去办事,战争焉会发生?社会何能混乱?人类怎么会无穷无尽地争来斗去?因此,入世者若能以此“爱心”去入世,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将不会是现在这个模样,从金字塔不曾建造的年代开始,从“周易”没有发布开始,从亿年的“可见宇宙”刚刚形成,从50亿岁前地球刚刚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世界的历史将是一部宇宙和平,世界和平(地球和平)的历史,因此,不能小看《道德经》的意义,我们简直可以说,它是一部世界和平大典,是人类建设新世界的宣言书!
发布:九天玄女母根文化教育中心
注译:南雁双飞
读诵:静月
编辑:二娟喜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818.html
上一篇文章: 柢年书社道德经第二章功成弗居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