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浅释七天长地久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22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上图来自网络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后其身一作:退其身)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东西方思想在此处有差异。

西方(以18世纪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人是自私的,而且正是因为人是自私,所以才能让社会良性运转,从而让社会更美好。

而比亚当斯密更早的17世纪的曼德维尔甚至提出了曼德维尔悖论。私欲的“恶之花”结出的是公共利益的善果。这就是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从道德的角度看,以自利驱动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的道德情怀来建立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只是一种“浪漫的奇想”,因为私欲和私欲支配的个人恶行恰恰是社会繁荣的能源,离开了这个能源,公共利益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益心和道德感这样的善之花,都将结出贫困和伪善的恶之果。

而老子的观点恰恰相反。人人只有大公无私,才是真正的自私。即“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是很有趣的对比,大家可以仔细琢磨。

往期回顾

《道德经》浅释(一):道,可道,非恒道也

《道德经》浅释(二):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浅释(三):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浅释(四):和光同尘

《道德经》浅释(五):天地不仁

《道德经》浅释(六):谷神不死

译文参考资料:

佚名.豆瓣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