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作焉而不辞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后世注解得很乱的地方是在“恶”字上面。很多人为了和前面的“美”相对应,就把“恶”理解为“丑”,这是乱解经。“恶”的本意,是“过”,亦即“过失”的“过”。“过”是什么意思呢?“过”的繁体为過。過,从辵从咼。咼,口戾不正也。可见,此句里面的“恶”字,正确的含义是指夸夸其谈的不正当的话。
“知”在这里也不是作为“知道”来解。“知”,从口从矢,本意有口口相传之意。这里取其本意。
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天下人都在口口声声说,某些美好的东西如何如何美了,那一定是夸夸其谈的不正当的。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全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善”这个字。“善”字,在后面的章节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不过后人注解《道德经》,差不多都把“善”作善良来解,这是对《道德经》的粗鄙化解读。而一旦把很关键的“善”字理解成庸常流俗的人伦之善,那么后面的整本经都根本无法正确地理解。一步错,步步错。
事实上,《道德经》全书中,出现的“善”字无一处是指人伦琐碎的那个“善良”之意。
正确理解“善”字,要从其本意讲起。“善”的本意,和“美”相近。两个字,都和羊有关。在六畜中,羊主给膳,所以,羊大为美。“善”,从羊从言。在古代,羊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善”也有“吉”的意思。
在前面的章节中谈到过,人行于大道之上,谓之“德”。在《道德经》中,“善”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德”是不是保持行于“道”上的。须臾不离大道,则此“德”为“善”。反之则为“不善”。打个比方,“道”为公路,“德”为车技,怎么评价一个人的车技呢?那就是用“善”字来评价,擅长开车的,车技高明的,就是“善”,反之则为“不善”。
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天下人都在口口声声说的那些所谓很高明的行为,一定不是什么真正的高明。
流俗的人伦琐碎观点认为:善生善,恶生恶,等等。这在《道德经》看来,纯粹是妄人之说,因为《道德经》压根就不承认存在这种流俗意义上的“善恶”。不存在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像小猫种鱼那样,往地里种“善恶”还期望秋天收获更多的“善恶”呢?可是有不少的人,解读《道德经》是往这条看上去很愚蠢的歪路上走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无相生: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既可以有生无,也可以无生有。“有无相生”这句话,最形象的是通过质能方程和大爆炸理论来理解它。质能方程、核爆炸可以看作是“有”生“无”,把有质量的物质转化成无形的能量;宇宙大爆炸,可以看作是“无”生“有”,把没有质量的纯能量转化成可见的、有质量的物质。
难易相成:不存在绝对的难,也不存在绝对的易。难和易,都只是参照对比出来的。
长短相形: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长只有和比自己短的相比,才能成其长;短只有和比自己长的东西相比,才能成其短。
高下相倾:没有绝对的高,也没有绝对的下。有比高更高的,有比下更下的,只有在互相的参照中,才有高下之分。
音声相和: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没有脱离音色的旋律,也没有脱离旋律音调的音色。音声一起,才能相和。
前后相随:没有绝对的前,也没有绝对的后。只有在万物之间互相参照的情况下,才存在前后关系。
这段用了很多排比,都是在阐述一个道理:万物皆可相辅相成,观察结果取决于参照系,没有恒定普适的参照系,任意不同的参照系之间都是等价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无为”——登场。都说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的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样,干躺着混吃等死啥都不干,生活就会变美好吗?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于“无为”一词的流俗化的解读。
《道德经》全书中,另一个关键词——“圣人”——也登场了。
留心仔细阅读《道德经》全文,就会发现,但凡出现“清静”和“无为”等词的时候,其语境都是对圣人、王公而言的。按照老子的设定,《道德经》的目标读者就是人主。所以,《道德经》乃帝王之学。
如果普通人按照帝王之学治天下的学问来管理自己的个人生活,就会走向很被动和无解的困境。不是说清静无为吗?那我清静无为吧。敌国侵犯,我清静无为,然后国破家亡了;路上遇到老虎,我清静无为,然后被吃了;洪水来了,我清静无为,然后被淹死了;我不上班不工作,无为了吧?可是马上家里就揭不开锅了。咦?说好的清静天下正呢?为啥我清静无为了,天下不但没正,我自己还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呢?然后开始质疑《道德经》里面讲的道理。
“清静天下正”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个天下。“无为而治”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帮臣民,你啥都别掺合干涉,让他们去各司其职尽情劳作、尽情幸福就行了。
你有天下吗?没有。你有臣民吗?没有。所以你清静了,天下没正。你无为了,国家也没有更繁荣昌盛,反倒是你的生活被搞得一团糟,整个人萎靡不振,生活能力低下。
结合上一句,因为任意参照系都是等价的,所以圣人不人为地妄设参照系,夺天之化。既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绝对的参照系,那么天下也就没有是非,也就没有智巧,百姓不谙是非智巧,故能淳朴自化。所以圣人无为而治。
不言而教:有言,则有意;有意,则有此一是彼一非;有是非,则智巧生;智巧生,则民不复朴;不朴则失常;失常则妄;妄则为奇;奇而天下失其正。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辞”,本意为讼。“辞”的繁体为“辭”,这个字,左边偏旁为“理”的意思,右边的“辛”字,古体同“辜”,“辜”同“辠”,“辠”同“罪”。陈述、理论一个人的罪行,为讼。
“万物作焉而不辞”,通俗地说,就是万物生生不息,天道不会横加干涉,说三道四。让万物自然而然的繁衍生息吧,没有什么是对的错的,不要加以规整。也没有什么是天生有罪的,所以天道也不会对万物的生与息加以指讼。
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繁荣万物,而不依赖万物。万物的演化结果,也从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占据它们。正因为天道从不以生育了万物而去占据它们,所以,万物和天道之间才会永远不互相背离,一切才可以永恒地生生不息下去。
难道圣人治理国家,教化百姓,不也应该如此吗?
附:《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