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3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4/21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上一章讲了“美”和“善”二字,本章又出现了“贤”字。这三个字,在《道德经》中都是讲世间比较美好的事物。“美”,侧重于审美;“善”,侧重于方法;“贤”,侧重于功用。

“贤”,古体为“賢”。这个字由三个部分组成:臣,又,贝。“臣”指屈从之意,事君者为臣,走到哪里就被君王牵引到哪里,生怕跟丢了。“又”,一只手的意思。“贝”,金钱的意思。这三个字组起来,意即用一只手牢牢紧握着金钱,生怕弄丢了。古人造字,真的很形象。所以“贤”的本意,就是多财。

后来,“贤”的多财之意被扩大化,泛指功用方面的优越,更多的也指多才,形容一个人有才能。用来指多财的“贤”,为什么后来被引申为指多才了呢?“才”,本意是指草木初生的样子,字一竖两横,底下一横指土地,上面一横指刚长出来的两片叶子。草木之初而枝叶毕寓焉,生人之初而万善毕具焉,故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蕴也。所以“才”字,被引申为人的才能。贤,也有了指人多才之意,因为才能也是一种优越的功用。

此句中,“贤”为其本意,指多财。“尚”字的本义,有重度、过度的意思。“尚贤”,则是说,过度追求财富。

“不争”,这个全书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关键词,第一次登场了。“争”字,本意指两只手互相拉扯东西。对《道德经》中“不争”的解读,分歧很大,这和《道德经》的立意太高有关。在《道德经》中,道不与万物争;圣人为有道之人,所以圣人也不与百姓争。那百姓之间,互相要不要争呢?《道德经》给国家治理者——圣人提出的建议是:让百姓不要太追逐财富,这样他们就不争了。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淡泊名利。

串起来讲,这句话就是说,使人们不过度地追求财富,这样他们就不会互相争名夺利了。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盗:同盜,后来上面的那个三点水被简化成了两点水。“盜”字,上面部分的那个字同“欲”,下面则是一个“皿”。难得之货和金钱还不一样,之所以难得,就是因为太稀罕了,有钱未必买得到。所以,人们但凡见到这种稀罕物,都会把它们藏在自己家里,找个坛子装起来封口,再挖地三尺埋到床底下,盼着自己的八代重孙哪天从祖宅里面挖出来重见天日,价值连城,能换万顷良田。

盗,私利物也。周公曰,窃贿为盜。欲皿为盜,故曰欲壑难填。先有金钱社会,后有贪腐成风。老子在几千年前就预言到了,如果一个社会,全民狂热地追逐金钱,社会必然会贪腐成风。

如果一个社会,过度地追逐金钱财富,那么自然而然的,人们就会追逐比金钱更值得追逐的东西。此句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一句的递进。从现代社会看,的确是这样。在一个普遍地过度追逐金钱的社会里,人们会进一步用已经掌握的财富去追逐他们认为有更高价值的东西。被放大的私欲永无休止的一天,它控制着人们不断地往一己之私的器皿中装东西,而人们却丝毫不知自己是被欲望操纵的玩偶。

这句话的解读:圣人应该使人们不要追逐那些稀奇的东西,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过度的私欲而互相窃贿。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前面两句说,一个狂热追逐金钱的社会,会演化成一个窃贿成风、男盗女娼的社会,那么,如果再往前一步,这个社会会怎样呢?《道德经》说,如果再进一步演化下去,则会民心大乱。民心一乱,野心家、阴谋家们则应声而出。

若要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给出的方案是:把能让人产生欲望和追逐心的东西隐蔽掉或者清除掉,那么民心就会渐渐归于平和。

不是禁绝人们去追逐金钱和难得之货,打压他们的欲望,而是把这些被追逐的对象消除掉,或者使它们和人们隔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前面三句都是从反面来讲不要怎么怎么样才好。那合理的办法应该是怎么做呢?这句就是具体从正面给出的合理的治国方法。后世人对这句话误解很深,多数人认为,这是老子在提倡愚民之治。真的是这样吗?这里的虚心,不只是简单的指谦逊;实腹,也不是简单的指吃饱饭。

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让人返璞归真。返璞归真,不是愚民,而是把人从智巧中拉出来,恢复自身的淳朴本真。

单从摄生与修真的角度来说,这段话字字天机。这里就泄露点天机吧。虚心,为降心火,以离中真阴下济肾水,坎水充实,故曰实腹。肾水坚实,则生志,志多髓空,志闲髓实。虚心实腹,讲的是坎离循环,上为离火,下为坎水。弱志强骨,讲的是精髓循环,上为髓,下为精。强骨,不是单纯的讲骨头的硬质外腔,更主要的是说骨头内部的髓。

圣人治理天下,倡导百姓返璞归真,人们都会健康长寿,而且内心平和,于是整个社会清宁而又太平。反过来,如果实心虚腹,强志弱骨的话,那么社会就会变成前面几句所讲的那样:狂热的金钱崇拜社会,男盗女娼的窃贿社会,民心大乱百姓为奸人操纵的社会。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这句和上一句一样,都是从正面给出的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方案。“欲”,在《道德经》一书中,当作“欲望”解的时候,其含义,是指人由于匮乏而产生的一种症候。肾水的匮乏,会产生心火,精髓的匮乏会产生志。心乱志狂,则百欲丛生。

  欲望生于匮乏,匮乏源于丧己于物。失去了自己,才会追逐身外物来填满自己的匮乏,而以身外之物填身外之身,则越填反而离本真的自己越远,只会助长了更多的匮乏,导致更多的欲望。

《道德经》是把过度的欲望当做一种病态来对待的,并且认为,要治好这种病,就要反过来,回归本真:实腹,壮骨。肾水坚实,精髓充实,则自然不会产生过度的欲望和追逐心。当然了,《道德经》并不主张让人刻意地区过苦难的、紧巴巴的日子,只是让人不要太出离自身,不要因为过度的追逐身外物而丧失人的本真和精髓。

所谓的现代文明病,各种亚健康,说白了都是心火旺,焦虑,坎水虚,更助浮阳之火上扬。而那么多的大脑方面的疾病、脊椎方面的疾病,则都是因为志多伤骨,把身上的精耗光了。

朴散以为器,道散以为物,物各命其名,格物以为知。在《道德经》中,“知”在某些语境中是作为知识智巧来讲的,而《道德经》认为,知识和智巧的产生,是因为对“道”的丧失。人因为失去了本真,而产生了匮乏,于是就有了欲望。人因为失去了“道”,而迷失在万物丛中,进而产生了知识。

倘若人们都能做到存其真,抱其道,那么社会上的一些居心叵测的智巧之人,野心家、阴谋家,也就没有可乘之机,不敢为非作歹了。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是“欲”的后续动作。有什么样的“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为”。“无欲”生“无为”,“有欲”生“有为”。“为无为”,指的是倡导百姓返璞归真,让百姓复归于淳朴。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虚心,实腹,弱志,壮骨”。以上合在一起,描绘出来这样的一幅社会图景:人们普遍地比较淡泊淳朴,不会狂热地追求过度的财富,也不会互相争名夺利。人们不会窃贿成风,更不会有男盗女娼。没有野心家、阴谋家们煽风点火制造社会混乱,作奸犯科。每个人内心都很平和,因为精气神充实,所以他们的身体都非常健康,寿命也都很长。因为存真抱道,他们不会为一些不道的言论和观点所蛊惑,他们的精神面貌看上去是那样得质朴而古雅。

“无为”,这个全书中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再一次出现。对“无为”一词的解读,分歧比较大。多数人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要干预的意思,放任自流。如果真是这么简单,人人都可以当圣人了。甚至,放头猪,或者放一块连意识都没有的砖头在那个位置上更好。

“无欲”,并不是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遣禁绝掉;“无为”,也不是把所做的全部事务都停下来。“无欲”不是和欲望搏斗,并消灭它们;“无为”也不是和事务搏斗,并终止它们。人在生存活动中,排遣禁绝掉食欲和性欲,起码就会饿死和绝种。连起个床也算是在做一件事务,把起床这种事务“无为”掉,躺不了几天就饿死了。不耕不作,没有粮食吃,没有薪酬,很快也能把自己饿死。所有教导人和欲望搏斗的人,都是无道的愚人。

本章中,反对的是过度的欲望。“尚贤”,“贵难得之货”,这些都是超出正常生存和生活所需的过度欲望。让百姓从这些不必要的过度的戕害自身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安乐、朴素、自然、健康地生活,圣人别的什么都不需要做,百姓就能自在自得自乐地生活下去。

以无观无,而生无欲。以道充体,而生无知。以真事道,而生无为。这才是《道德经》真正想说的。

人皆存其真,又何须治理呢?天下无须治,故无不治。

附:《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