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凡事只有不计回报,才能终得好报!
您好,欢迎来到“字解《道德经》”!
首先说说我为什么要开辟“字解《道德经》”这个专栏,目的有二:一是自己致力于系统学习中国汉字与《道德经》,这纯属个人的学习兴趣;二是也顺便分享一些自己的收获,带动部分有缘人一起学习中国汉字、学习中华经典。
第一个板块是读原文悟原理,每一章都会有一位或者两位小朋友为我们朗读原文,我们可以边听小朋友的朗读边对照原文朗读原文3遍以上。《道德经》总共81章,我会邀请位小朋友一起来诵读经典,同时也期待他们与《道德经》结下善缘,把《道德经》智慧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
第二个板块是字解《道德经》,每一章都会重点分享一个汉字,一方面根据《说文解字》、《字源》、《汉语大词典》等二十几种汉字工具书解析汉字的起源、演变、本义、引申义、基本解释等;另一方面参考《道德经》不同版本的翻译,联系本章原文与这个关键字之间的故事、智慧、应用等方面做一些解析,换一个角度来解读经典、学习经典,但愿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本人只是一个初学者,才疏学浅,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多多指导。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老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久久为功,使命必达。为了更有收获,请轻松朗读原文三遍!!!
再听听朗读者
沈伊琳雨花区佳兆小学班
书法作者:游云浩先生
1
字解《道德经》到今天54章了,正好是81章的三分之二,前面咱们学习《道德经》这么多,也许有人就会问:“老子”是如何懂得天下的这些道理的呢?
这一章给了我们这个答案: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也就是说,无论是进行主观性的对比(以我观人),还是客观性的对比(以人观我),其对比的对象,都应该是同一层面的,因为同层的对比,才能揭示内因,而内因才是问题的核心。
而不在一个层面的对象,即使可以对比,即使有所影响,也只能是外因,外因只是问题的变化,没有决定性。
所以,在这里,《老子》提出了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论,即:同层横向对比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的目的,是要去发现事物的内因、核心与本质。
今天,我们字解《道德经》就分享这个的“观”字。
2
来看看”观“字的演变:
甲骨文“观”
金文“观”
小篆“观”
隶书“观”
用心分析见到的一切,而不只是用眼睛看
“观”是个形声字,本义是仔细査看,古时常写作“觀”。《说文》中解释为“观,谛视也”。小篆的“观”,字形左侧的“觀”(guan)是声旁,右则的“见”是形旁,表示用眼睛看。楷书的“观”将左侧的“觀”变成了“又”,字义没有变化。“观”还引申为示范、显示,如观瞻、观摩等。现代汉语中,“观”引伸出有景象的含义,如现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园林景观设计。
3
小故事,大智慧。我们来看看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吧。
范仲淹家族兴旺年的秘密
少年立大志:不为良相,就为名医。范仲淹青少年时代,长山没有官办的县学,有的只是富贵人家自办的塾学,或民间筹办的学宫。宋太宗至道年间(-年),母亲便送范仲淹到长山城东南隅一所民办学宫读书。范仲淹进长山学宫读书后的一天中午,学宫旁边一座庙宇前,涌满了男女老幼许多人,说某某神显灵了,人们虔诚地前来烧香磕头,求签问卦,神可以断吉凶祸福,可以问前程未来。少年范仲淹出于好奇,随人流也进了庙宇。看到都在争先恐后地求签问卜,范仲淹郑重地走到一个相士面前,抽出一签,询问道:“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相士回答说“不能”。周围的人听到这一问一答,不由得愣了,惊疑的目光投向了他。范仲淹又问:“不能当宰相,做个名医怎么样?”相士愣了,无言以对。旁边一位老者十分叹赏这位貌不出众却志向非凡的少年,便仔细询问了范仲淹的情况。在范仲淹看来,“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也”。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职位最高。除了皇帝,当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居高位,最能为民造福的,当属宰相;在民间,最能为民造福的就是良医。良相良医,尽管职位高低不同,在为天下人造福方面却是一致的。很显然,范仲淹早年的志向不存在升官发财之念,其意向鲜明地表达了利泽生民的思想。这个少年时代愿为良相良医的人,在经过数十年宦海生涯之后,暮年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心系天下:风水宝地不自享,捐办学堂植人才。景佑元年(年),范仲淹从睦州改知苏州,在苏州南园卖得一块“风水宝地”,有人向范仲淹贺喜道:“这是块贵地,今后您家中定有公卿相继出世。”范仲淹听了笑道:“我家独占贵地,倒不如让出建学,使士人都在此受教育,公卿将相不是更多吗?”不久,范仲淹就让出这块宝地建起府学,是为苏州府学的创始,地点就在现在苏州文庙。创办府学紫阳书院后,范仲淹亲自出面邀请了著名学者安定先生胡瑗来掌教,并自己亲自在书院讲学。胡瑗也不负所托,创立了一系列的先进的书院管理制度和领先于当时的教学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湖学派”或者“苏湖教法”。“苏湖学派”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书院教学,成为典范。宋以后苏州的科甲冠于天下,状元人数世无其匹,苏州人说这是范文正公的遗爱。
故事感悟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其实庇荫就是一种精神的粮食,范公以身作则:少年立志就是修之身;风水宝地不自享,捐办学堂植人才就是修之邦。正因为范公有这么高的德行,所以才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子孙,80年代《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侨居世界各地的范氏子孙一百余人在台北集会,纪念范文正公诞辰一千年。范公用自身的例子真实说明了老子这一章所讲的内容,一个人内在有德行,外在才会成功。
一起欣赏与“学用道德经”有关的心得:
1、老天的事不必老想去窥视,他人的事不必老想去窥视,做好自己的事,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
2、小人之见,随他们去好了。有原则的宽容和怜悯,会使您更加高贵!
3、不要眼光向外,总不满人家。不满人家,是苦了您自己,内观自己才能够成长自己。
4、成大事者必心细、气柔。气柔,即以柔和之气质待人,以宽容之心处事。心细气柔,大事必成。利人利己,事半功倍。
4
一生所学,只为当下所用!
字解《道德经》,多一个维度了解中国汉字,多一个角度学习传统经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次学习,能获得一个字的智慧,并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善莫大焉。
今天的字解《道德经》就分享到这,欢迎您在对话框留言赐教,谢谢!
使命
大道至简!
一个字,为您解读《道德经》,
一个字,让您爱上《道德经》,
一个字,一起传播《道德经》。
end
编辑:知了先生书法:游云浩
朗读:沈伊琳朗读指导:夏双
鸣谢:益友会和+共享图书馆
扫描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