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丨道德经
第十六讲:上善若水
老子很明白地指出来,水有七种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你居在善于选择的场地,水很简单嘛,水就是往低处流,我干吗要跟你过不去,说一定要力争上游?当然,人要力争上游,那是人的事,它的心很沉静,象深渊一样,不是象我们,整天动这个,动那个,这边在玩这个,眼睛还在想那个,好象什么都要,生怕落后,“与善仁”,我跟大家相处,我是很真诚的,我们不是,我们很计较,这个仁,是要给人家看的,是要争取人家的什么,那实际上就已经不仁了。说话遵守信用,我处理事情,我为政,我替人民服务,我要很精简,而不是弄得老百姓很烦琐,很不方便,我做事情,我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因为你发挥自己的长处,你就做到很轻松,大家就不会感觉到好象你很辛苦,然后就开始怀疑,你这样做对不对,你任何的行动都善于掌握时机,这七个善合在一起,就是两个字,叫“不争”。
我不跟你抢地皮,我不跟你抢快速,我不跟你想得不得到大家的好感,我不跟你抢谁比较有信用,我信用度提高,银行就可以贷更多的款。我也不跟你争说我做的事情比你多,我有贡献,我一切掌握了时机,顺应了情势,自自然然,做到人家都没有感觉你在做一样,这就湄不争。不争不是说我不要跟谁争,而是我什么都不争,连不争的观念都没有。所以老子才这么说,“夫唯不争,故无尤”。你不跟万物争,万物就没有怨尤,所以在这里这个水,其实应该就是道。“上善若水”就是上善就是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对任何东西他都没有选择,你要,我通通给你,而我一点不居功,它不跟万物相争,这是它最高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那各位听了以后就知道了,我就开始不争,嘿,因为用不争才能争到最大的东西,只要你有这种念头,根本就是错的,很多人误解老子就认为他是阴谋家,用不说来说,用不教来教,用不要来要,用不争来争,错了。
你看水,它的不争是什么?这两个字很重要哦,是“无心”的。也没有什么说我做给人家看,也没有说你们要向我学习,通通没有。只要有其中的一种,它就不足以称为上善。所以老子很喜欢用那个朴素的“朴”,就是告诉我们,你靠后天的修养,我不争,这只是修养好而已,我根本就没有争的观念。你们要争,你们去争,我也不嫉妒你,我也不要说大家不要争,要争,我比你还争得厉害,那也不行。其实很多人读老子的书没有读通,就是他有这个观念。
人,你如果不争,你就是明道,你不会引起反感,看到人家端一盘苹果进来,你眼睛先看哪个大,要不要先下手为强,在座有什么人会有怎么样的反应,哪些人我必须要事先制止他,我要不要虚假的,一上去先把那个最大的压在那里,说请请请,你已经是搞的忙不过来了,东西还没有到手,你就已经费尽心机,弄的精疲力竭,说不定最后还是一场空。但是太多人是这样,认为我聪明,我还要掩饰我的聪明,我有野心,我还不让人家看出来我的企图心,然后把这些都归给老子说这是老子教我的,你看冤不冤枉。
大多数中国人误会了老子,认为不争要大家都不争,我才不争。这个太差了。我排不排队,跟别人没有关系,别人排不排队跟我也没有关系。那马上有人说,那你一定吃亏,我连吃亏的观念都没有。其实一个人吃得起亏就表示你很富有。水,它完全是不靠后天的修养,它先天就是这样,而且它还没有这种感觉,说你看,我这么大方,我无私地奉献,我怎么样怎么样,从来没有。
相关推荐
第一讲:老子传道
第二讲:上士闻道
第三讲:人生的价值
第四讲:究竟何为道
第五讲:反者道之动(一)
第五讲:反者道之动(二)
第六讲:智慧与阴谋(一)
第六讲:智慧与阴谋(二)
第七讲:柔弱胜刚强
第八讲:无为无不为
第九讲:知识与知道(一)
第九讲:知识与知道(二)
第十讲:无中生有(一)
第十讲:无中生有(二)
第十一讲:人生有三宝(一)
第十一讲:人生有三宝(二)
第十二讲:有道必有德(一)
第十二讲:有道必有德(二)
第十三讲:以德治国(一)
第十三讲:以德治国(二)
第十四讲:无知无欲(一)
第十四讲:无知无欲(二)
第十五讲:如何明道(一)
第十五讲:如何明道(二)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