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结,老子对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的辨析,是对人道德的评判,旨在教人“为而不争”。盖效法天道“利而不害”也可靠的话说得不一定漂亮;说得漂亮的话不一定可靠。高明的人不屑于巧辩,口若悬河的人不见得高明。合乎大道的人不见得学识广博,学识广博的人不见得合乎大道。圣人不为自己积蓄什么,他为别人做的越多,自己得到就越多。自然大道对万物有益而绝不残害,圣人的法则是有所为却不争强好胜。
将“美”“真”“善”联系在一起的,老子应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人。其中“美”是表象;“真”是本质;“善”是动机。与“真善美”相对应的是“假恶丑”。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分辨真与假呢?这就是要“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透过华丽的包装,去发现事物的动机和本源,追求本质以求“道”的态度。在社会的整体之中,大家都在“人人为我,我为人,实现了这种高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实现“为而不争”的“人之道”,如果达到进一步实现人与地球上万物生灵和自然环境互相依存“利而不害”的生态圈,那么我们人类就真正得到了“天之道”。老君山开发建设者思想深处“真、善、美”,一心为众人着想,自己反而愈富有;竭尽全力地奉献于人们大众,自己反而得到的越多,这就如同众多的历史伟人,他们并没有为了金钱和名声而活者,反而获得到更多的福利和荣誉。这一观点,为世人也为老君山指明了经营之道和处世之道,老君山人效法自然,乐于奉献和不索取,表明了老君山人遵自然之道,行圣人之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一种责任感,人若是缺少了这种责任感,也就失掉了人性和良心。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