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感悟之一,有知识就等于有智慧吗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9/13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道德经》于我而言,是一本启迪智慧的书。深入研读之后,更是感觉自己的浅薄,也深深意识到: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以我自己为例,这些年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比如管理学、会计学、电子商务、葡萄酒品鉴、心理学、艺术史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或者为了学位而读,或者为了工作需要而读。可以说一块儿一块儿的专业知识学习,都是建立在“有用”的读书目的之上,或者说是谋生的工具;“无用”的部分,比如独立思考的精神,创造精神,人生信仰等,往往放在次要位置。看似知识累积了一大堆,人生的大智慧却并没有增长多少。如盲人摸象,始终无法窥见整体。现在的应试教育体系下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孩子、家长都不得不为了分数而努力,孩子的审美能力、思想境界、理想信念等常常被忽视。要知道,这些看似无形的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力量无穷,决定孩子的未来。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一定不能只重视看得见的“有”,更要重视看不见的“无”。《道德经》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段的主要意思就是看问题不能只看“有”的一面,“徼”是边界的意思。“有”是能看到边界的事物。但更重要的是看“无”的一面,“空”的一面,“有”和“无”都看到了,才是整体,这是更为高级的思维方式,老子称之为做“玄”。”玄之又玄“就是把容易看见的“有”去掉,看向更多的这个“无”,这才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也就是“道”。这段关于“道”的描述,读起来的确很玄妙,甚至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是我们几句话就能描述清楚,就不是充满玄妙的大道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体悟、感受。但我们需要清晰的是道体的两面性,“有”和“无”,如果把考试的分数作为看得见的“有”,内在的思考就是看不见的“无”。学位是看得见的“有”,个人的文化底蕴、人生智慧就是看不见的“无”。书读得多,只能说积累的有用、有形的知识多了,不代表就有生活的智慧,不代表就懂得如何做人做事。就算读了《道德经》这样的圣人之书,如果没有思考、体悟和自身的一点灵气也是枉然。所以,有知识没智慧,也许能做好眼下具体的事,但如果不懂得世间“有无相生”的大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62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