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堪称奇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全世界译文语言种类排名第二多的书籍。可以说,基本上每种语言都有其译文。
注:排名第一的是《圣经》。但是《圣经》是宗教洗脑书,不宜跟《道德经》相提并论(此处难听的话我最后删掉了大约两万字,请自行脑补)。
可悲的是,《道德经》太高深了,就算到了现在,很多人还是读不懂它;更别提在年前的先秦,所以它就被埋没了。今天我们就探讨《道德经》的部分基础内容。本文需要有物理学基础来支持阅读。本文会颠覆你对《道德经》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个“道”,是天道,宇宙真正的规律;第二个“道”,是说出来,表达出来,描述出来的意思。非,不是。常道,真正的规律。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可以描述出来的规律,不是真正准确的规律。即人类不可能用文字、语言、图表、方程等方式描述出宇宙大统一理论。
这个在目前的尖端宇宙物理学研究中是应验的。至今,我们还不能把几种基本的力统一起来解释,这几种力包括引力、电磁力、核力。而且,没有任何可以乐观的迹象表明,我们能取得这个统一解释的突破。
科普(可跳过本段):引力,指任何物体之间的吸引力,比如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电磁力,指带电荷物体之间吸引或排斥力,比如气球在头发上蹭一蹭,气球就能吸在墙上。核力,微观世界原子核质子、中子之间的短程力。
不确定性原理
从另一个角度说,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也注定了人类的认知能力不可能描述出真正准确的规律,就连最基本的:得知一个粒子的准确位置和准确运动速度,这都做不到。对于这部分的详述,感兴趣可阅读旧文:8分钟公众读懂
纵观人类的世界认知历史,我们从相信亚里士多德,到相信牛顿,再到相信爱因斯坦。然而,这些大科学家都是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牛顿晚年研究受挫,不得已转而钻研神学以求慰藉;爱因斯坦晚年,因为微观量子力学和自己的宏观广义相对论不协调统一而陷入痛苦;更有甚者,有的研究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家最终悬梁自尽。其实,对于人类苦苦追求真理的结果,《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说明白了:人类不可能描述出真正准确的宇宙规律。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名”,指人类可见的事物。第二个“名”,是命名的意思。非,不是。常名,真正实在的事物。整句话的意思:那些可以命名的事物,不是真正实在的事物。
比如,你叫这个是木头,叫那个铁,其实组成它们的基本粒子都相同。无论是木头,还是铁,它们都是由一堆质子、中子,外边围绕着一堆电子组成的。所以,给事物起的“木头”和“铁”这种名字,并不是真正实在的事物。
再进一步说,我们叫这个是“质子”,叫那个是“电子”,同样道理,质子也不是真实的事物。这是因为,目前的尖端物理学研究到了夸克层面,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然而,我们叫它夸克,仍然不是真实的事物。这个夸克必然还能再细分成更小的微粒,只是我们的认知水平还没达到,人类的粒子加速器的能量还不够。同样,电子呢,也不是真正实在的事物,我们认为电子围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其实只是一种人为假设的一种模型罢了,研究表明,电子是在原子核周围不同位置以不同概率出现的一个幽灵。
那么,真实的事物到底是什么?
真正实在的事物,其实是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主要有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只占到整个原子很小的体积,原子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可以使用其他粒子轻松穿过其空隙来证明,想碰到原子核倒是非常难的。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再细分下去,夸克必然还不是终极粒子、终极物质,最终都是虚无的能量。不同物体,只是能量的不同集合方式罢了。
因此,真正实在的事物是叫不出名字的。纵观我们的科学认知历史,曾经我们研究到分子,以为找到真实事物的真名了;结果我们又发现了原子,我们有以以往找到了……结果我们有发现质子、中子……其实,对此,《道德经》早就给出了结论: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首先声明:以前你看到的所有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断句就断错了!古汉语中没有标点符号,现在古汉语典籍中的标点断句,都是后人自己猜的。这句话,各位专家都猜错了,原因不在于他们不懂古汉语,而在于他们不懂物理。
不跨界咋行?所谓君子不器
流俗的断句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它错的理由,我们后面根据整段的解释和逻辑来说。
无,虚无的能量。有,实在的物质。因此,句话的意思:虚无的能量,是用来描述宇宙万物最初的开始;实在的物质,是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母体。引申义:宇宙的开端,是源自能量的;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
现代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的开端是从一个质量和密度、温度无限大的奇点,爆炸而来的。叫做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个奇点,就是混沌虚无的能量初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流俗的解释,断句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然后就是一顿自说自话,牵强附会。这一错,搞得《道德经》第一段就把后人搞迷糊了。后半段的“此两者”到底是哪两者,后人就开始争论起来了,有人认为老子的语法没学好,“此两者”的指代发生了跳跃。其不知,老子语法好着呢,是他们自己断句断错了,请听正解。
妙,微妙,微观世界。徼(jiao四声),边缘。
整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无(虚无能量),可以观察“无”的微妙;真正的有(实在物质),可以观察“有”的边缘(外形)。这个边缘或外形就是宏观物体的外形。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指“有”和“无”。《道德经》第一章从头到尾都是在说“有”和“无”,断句断对的话,你会发现,老子思路很明晰,都是在说“有”和“无”,根本就没有“有名”、“无名”、“有欲”、“无欲”什么事。说什么“有欲”、“无欲”的,估计是自己受流俗的道教影响,被欲望所控吧哈哈。其实老子根本没有后来道教的思想,都是后来流俗的道教扯了老子的虎皮当大旗罢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和“无”这两者,根本就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两个名字和描述方式罢了,他们都很玄妙。
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证明了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正是“有”和“无”这两者,同出而异名啊。
整段话连起来解释:真正永恒的宇宙规律,是不可以描述的;那些可以描述出来的规律、公式、图表,都不是真正永恒的宇宙规律。真正的事物是无法命名的,那些人为给他们起的名字,都不是真正的事物。宇宙的开端,源自无形的能量;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基本事物组成的。我们可以观察到虚无能量的微妙,也能观察到有形事物的外形。其实,虚无能量和有形事物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罢了。他们都非常玄妙。
刚从武汉组织会议返京,为了坚持及时发布,在高铁上仓促成文。本想一起探讨后几个章节中的相关内容,比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本文就来不及探讨了,改日再续。
视界和评看似脑洞大开,实为尊道贵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