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学习笔记上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4/21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http://m.39.net/pf/a_4892460.html
《道德经》读过许多遍,觉得很难理清其中的要义和逻辑,更别提其后的哲学思想。今年再读一遍,试着用笔记的方式来加深理解。一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译文:可以描述的“道”,并不是终极”的“道”;可以用言辞来定义事物的“名”,并非永恒不变的“名”。“无”用来定义无形的天地初始的状态,“有”用来定义有形的万物化育的状态。所以从“无”的层面来体悟“道”的妙用,从“有”的层面来认知“道”作用于物的边界和轨迹。“有”和“无”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一体两面,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有”和“无”都可以称之为玄妙、幽远。它玄妙又玄妙、幽远又幽远,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总门。三尝试解读:道可道非常道要想理解“道可道”,先要清楚第一个“道”字,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特定概念,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老子写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段话的译文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已经产生。它无声无息无形,独自运行,从不改变,不断循环,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停止运行,它是世间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么名字才好,只好勉强称它为“道”。以上就是《道德经》中“道”的概念。第二个“道”字,是描述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是说人受到认知的局限,很难把握真正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字,是名词,指“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意思是“命名”。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名”的由来:“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名用以在别人面前给自己的命名。“名”这个字,上是夕,下是口,就是月黑风高夜,对面走来一人,双方看不清楚,“来者何人?”答曰“某”。互报姓名,辨认来人。所以说“名”就是用语言文字形式来定义的,是抽象的概念,并非具体的事物本身。“名可名非常名”,用来定义的名称并非事物本身,这受制于语言的局限。既然“道”难以认知,不易表述和定义,难道人只能接受“道”的主宰吗?《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意思是: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之中有四大,而人占有一席之地。可人又何德何能,敢与道天地并立?因为,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那么道效法谁呢?道谁也不效法,它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人通过天地效法的就是道,所以人是可以追寻道的,通过追寻道,人就可以同于道,正是因为人有了这样的主观能动性和同于道的可能,所以人才有资格与道天地并立。如此,人怎么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追寻“道”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