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第三十章》1.强:逞强。2.好:犹易也。还:还报、报复。好还:易受到报复。3.荆棘:指带刺的灌木、酸枣等。4.果:成果、效果、战果。5.矜:自满。《管子·法法》:“彼矜者,满也。”6.伐:自夸。7.壮:王弼说:“壮,武力暴兴,喻以兵强于天下者也。”8.则:高亨说:“则,当读为贼。则字从‘刀’、从‘贝’,即用刀毁贝,乃古贼字,害也。一说:则,就也,壮了就老,乃是规律。9..不道:不合于规律大道。本章老子阐发他的军事战争观,认为战争必给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危害,即所谓:“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老子有非战观念。但老子又认为有些必要的自卫战争还是需要的,并必然会取得胜利,尽管出于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河上公又称此为“俭武”。老子在本章首段即鲜明地指出其反战原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种反战观念是建筑于老子本人对战争及战争造成危害的体会基础上的。据史书记载,发生在春秋时代的战争是频繁的,如发生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年)的城濮之战(今山东鄄城西南)、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年)的鞍之战(今济南)……战争一方面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战争规模越打越大。这些战争,必然在当时的老子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响,所以他本能地提出反战(非战)思想。也正因为反战,所以老子又对当时纵横游说之士欲以兵并弱下强天下的做法提出相反的观念,即提出“以道佐人主”;这种以道济天下的观念在庄子那里还被得到继承。然而,反战的老子并非一概“反战”,他也知道自古卫国谁能去兵?养兵御寇焉能去武?尤其当时凡要立国者均需抵外敌之侵、平内乱之暴,所以讲武用兵大概是必然的。这就如古人所说的:“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本章被河上公题为“俭武”,意即指并非不要“武”,而是俭用“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反战、非战,只是反侵略战争,非逞强战争;必要的禁暴安民战争还是需要的。所以老子会讲到“果而不得已”。也正是在这点上,老子进而提出“果而已矣”的观点,即反侵略的战争一旦取得战果成效,应该即止(而已),没有必要继续逞强,以谋取强权霸权,要知道我们的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老子进而说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而这些,老子认为都应建筑在这个(“道”)认识上:“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亡)。”这便是《老子》本章的战争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