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
CHRISTMAS
MERRY
木夕
君何在
第一更———
如何理解《道德经》三字?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人生如棋,观棋不语。
人生如棋,我愿为卒。
过河之卒死又何如!
一、道
什么是“道”呢?
1、在《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只有一个方向的路,叫做道。出现分叉路,叫做岐。丁字路口,叫做巨旁,有四条十字路口,则叫衢。有五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康。六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庄。七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剧骖,八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崇期。崇期的意思就是四条路相交,路口特别多。崇,充也。道多所通,人充满其上如共期也。有九个方向的路口,叫做达。达的繁体字是逹,逹同馗。
2、在《说文》:道,所行道也。
所行道也,从辵(chuò)从首。从辵首。乍行乍止也。首者,行所達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爲道理。亦爲引道。
道的本意,就是指道路。老子用形而下的路,引申为形而上的道理,有两个原因,一,道只有一个方向,没有分叉。二,道字,有一个走走停停又不停的四下张望的行路人在赶路的意象。引申为形而上的最终极最根本的道理,指的是尚未分叉过的路,也就是一。所以道德经里面,道有些语境中,可以和一互称。用这个没有分叉的路,来指引那些走走停停不停张望的赶路人,则会使得他们不会因为岔路口太多而迷失方向,此谓之道生一。
当然呢,对于一个赶路人来说,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少即是多”,“人生就是不断做减法”。
二、德
升也。从彳悳聲。
升,同登。慢慢走,走走停停的样子。彳(chì),小步也。悳(dé),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直从心。直,正见也。心,象形字,指人心。
德字,从字源上开,由三个组成部分。彳,直,心。小步慢慢的走,内心淡然而坚定的直视正前方,行于大道之上。
道,都是关于路的。而德,则都是关于走路的。道引申为宇宙终极道理,那么德,也随之引申而对这个宇宙终极道理的把握,并行于其上,即为如何去做。
三、经
经,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纵线为经,横线为纬。经书,由经线静止不变,引申为不朽的,可以传万世的著作。和经书相对的,是纬书。除经书外,经典,中医里的经方(和时方相对),都是取经字的这个含义。
四、有所思
道,德,经,三字合起来。就是说,宇宙中存在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的大道,人行于道上,叫做德。阐述这个道理,以及怎么把握并行走在这个道理上的方法的不朽著作,叫做道德经。
道德二字,后世已经被庸常流俗化。多用于人伦琐事之意。世无大道,异端以道居之;世无玄德,妄人自鸣功德。
经字,也被流俗化了。古人云,先有真人,后有真言。真人真言,方能万世不朽。而后世,佞人狂语,自诩为经。夷狄胡鬼,出口成经。现在多为中性词,一听什么什么经,就感觉像是空空奇有,武林小说秘籍ect...
击奸邪,妖异亡。正道兴,天下正。
随着近代白话文的传播来,沿用至今也有百年的光阴了。而在写作上的创作新旧也从冲突到和谐,但今天所常见到的是白话文写作,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无可厚非。在这么一个大语境下,也自然造就了国学的式微。再加上通识教育的普及、写作的平民化,越来越多的人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更愿意的是去写作,而非阅读。输出成几何倍的增长,已经给想要去输入的人造成烟花缭乱的感触,更惶恐浩瀚又晦涩的国学了。
人有好恶,喜者而从。其实木夕是个颇爱于古的人。曾写过自述“喜古今诗学,悦百家诸长”,但似乎只是说说,每每写作总觉得腹里空空,无力感不是士力架就能解决的,精神的虚无要从古文经典中弥补。恰巧的是柳阳小生长期研读经典,有意做一档关于国学的栏目,聚合同仁,共抒雅怀。故小坛不求夺人耳目,但至记录言达,亦矣以。
(小坛计划先从老子的《道德经》开始,一周两更。)
年3月17日
木夕之家
如果喜欢,还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