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物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71219/5943317.html《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开篇就显出它的伟大,洞悉自己,并自我否定:能说出来的道理,并非完整无缺的道,必有局限和片面,世间纷争大多因之而起。其实任何学说,都只能让你明白一个角度、一个方面的道理,即使《道德经》也是如此。但它的五千字已尽涵广博。与《金刚经》的精要“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异曲同工之妙。学佛而忘记佛经,身在物中而不为物所困所迷,这就是修心能达到的境地。能真正悟透这个道理并成为自己的生命哲学,那就不是一般人了,佛学里面是到了“阿罗汉”的境地。两部经典因此称得上伟大和不朽。故而孔子在《论语》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我们非要用字面来解释“道”,尽可能接近它,不妨归纳几方面:构成世界的实体;创造宇宙的动力;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老子想告诉世人他领悟到的天道,但深知只要能说出来的就不对,然而不说呢,世人就更没机会知道了。故而他告诉我们这是“勉强”在说,怕人们以为勉强说出来的就是道,于是边说边否定,“道可道非常道”,别把《道德经》当作道本身了(第25章: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不是用语言可以精准地描述出来,只能自己去悟。同样的公案在佛教传说中也有,释迦摩尼讲解证悟时拈花不语,大家惘然不解,只有大弟子迦叶尊者微笑,佛祖就传道给他,成为禅宗祖师。释迦摩尼之所以拈花不语,是因为佛家的般若智慧也是和“道”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可道非常道,开篇就破“执着”,不要钻在任何“道”的形式中出不来。《庄子》有一段精彩的话:“如果道可以拿来献给别人,人们就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就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人们就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知,那道就绝不会驻留在他心中;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道的规则,那道就绝不会在他身上呈现。”“名可名非常名”,我们解读《道德经》的歧义就此展开。我们先听听河上公的解读。名称和名声,可以富贵尊荣,所谓高世之名,但那肯定不是自然常在之名。这种名不会长久记在人们心中,不会恒久记载于人类历史上。常名当如(连用四个比喻)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第一句讲天道,第二句讲人道,加起来就是整篇的眼睛。同时,也有很多人这样理解:名称一旦被说出来,就局限了,不是万物的自性,常名即没有局限性的名号,现代人所说的“本体”。这六个字还可以理解为《道德经》的语言哲学,名称和名词,可以命名,可以解释,但并非只有固定指向,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因为古时候文字简洁,一字往往多义,而常名就是固定的内涵指向。道不可说,但又必须说,这时就要借助一些名词名称,如“道”、“无”、“玄”,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老子说这些都是强名,真正所指并非字面意思。它们背后的内容需要我们用心用灵魂去体会,而不是限制在它的表面意思里。我们现代人太习惯于标准答案,从小到大学习知识时往往用对和错的概念,对于人文世界来说,这是一种执念。天道在不断演变中呈现各种规律,人道变化更快,我们不能奢求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而要去习惯分歧,习惯不同的解读带来的不同收获。学习《道德经》,我们就要避免钻牛角尖和抬杠的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多个不同方面去看世界,看问题。比如最关键的“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还可以这么断句“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这样理解,但却又不是真正的道,这就是恒常的真理。孔子说“或可,或不可”也是同样道理,圣人之言都是帮助我们走出狭隘,拓宽我们的心胸,提高我们的眼界和境界。同样可以断句“名可,名非,常名”,道为体,名为用,道的无穷变化我们用各种名称来表述来形容,常名就是对道的全面解释。(未完待续,戚汀老师执笔)纪帮主的茶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046.html
上一篇文章: 东西问徐华道德经如何成为中西文明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