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两个老子的母子心下篇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5/21

讲述:王彻

记录:黄佳编写:李林蔚

图片:网络

水的核心象征

从诗歌入手来理解——

孔子,《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多么忧愁,这是孔子对时间的感觉,对世界变化的感觉,也是《易经》的根基,流水的变化是儒家、道家共同的东西。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同样是水,大气。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这里变成了静的水,水的核心象征,在情感上,水往前推,就是情欲偏欲的方面。

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所有这些水,所表达的情怀,以水为喻,表达了很多东西。而反过来去看《道德经》,有它狭义的部分,如“8上善若水”“78天下莫柔弱于水”等,强调的是水流的过程中,你无法阻碍,强调水要大,江河乃至大海之水。“28知其雄,守其雌”就是“知其白,守其黑”,就是“知其荣,守其辱”,这里是互文。同理“为天下谿(通溪)”,就是“为天下式”,就是“为天下谷”,水指的是山谷之中的江河水。

“78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这和巫史传统的帝王哲学有关,水要大,江河水大海水来承受很多东西,以谷底的水来象征道的核心意象,老子意义上好的君王,人的至高境界,它首先遵循巫史传统中帝王传统。

例如,俄狄浦斯王,乱伦被发现了,是因为国家出现了灾荒,大家觉得肯定是国王有过错,去查真的发现了,俄狄浦斯把自己眼镜刺瞎了,流浪。这不只是神话,这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包括东西方)来说的原始社会阶段都是如此,国王没有那么大权力,国家或者部落出事情就会找你。你当王不是让你享受,是要去承受整个国家的责任,你就是“牛屄”,所有人的母亲。

崔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特别老子,这就是《道德经》的理论立场,所以我要永远保持我不明白,而且这天下没人可以明白。

我们遵循的东西只能是流变的,根据情况,没有具体的,所以是“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知其雄,守其雌”。老子作为贵族,是上层阶级在看待整个社会的变化,当你有能力之时,你居上位还要采取居下的策略。

水,从实在到象征

《道德经》在本质上是从实在界的缺陷出发进行的推演,一种在原初的母子关系依恋方面的心理模拟。

孩子的妈妈走了,怎么办?你是不是得受着?但是我们永远想要妈妈。诸父姓的律法总是有限的,妈妈走了,爸爸介入来承受这一切,母亲的走还是走了。

从孩子原生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代情结的真正起点,精神分析里客体关系学派研究的最主要的东西,妈妈走了,我要的不是爸爸的律令,比如怎么发展自己,而是我就要妈妈,这是一个孩子最原初的动力。

《道德经》是人类最原初的实在界经验的那第一层次上的东西直接生发出来的,它谈的是俄狄浦斯期之前,父亲介入之前的问题,甚至把这一套的哲学和实践变成了政治学。

《道德经》所走的路线不是阉割,而是母子关系的母子联盟,对每一个人早年都要经历的母亲的缺位,在此成长起来的人生道路的角度上,重新回到我们能否实现的某种不可能的圆满。

老子明白这种圆满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否正面的去面对它?对生死,母亲的缺位,对原初情感的缺失,进行一种不是弥补,而是对这种缺失进行再构造,老子《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整套哲学。所以它的象征是从水开始,我们都是从羊水中来。

道的象征:作为客体小屄的玄牝

从“水”所承载的实在界缺陷出发,我们来看“道”的象征,它是坏妈妈的女性崇拜,客体小屄,即拉康思想核心的客体小a。

《道德经》承认妈妈她就是不在的,我的所有追求就是要实现妈妈她可以在,甚至永远在,这在现实中该怎么办?这个答案就是《道德经》关于道的认识。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今天说的牛屄,就是牝这个字拆开来,牛和比,它的基本含义仅仅指的是雌性,但原始构造指的是母牛的生殖器。道家是从印度教过来,从考古学和人类学来说,从西藏到四川的喜马拉雅小道,通过古蜀国到达楚国,这是印度文化在上古时代传到中国的路线,道家修炼的传统也都是从印度学的,对牛的崇拜也是如此,印度教崇拜神牛,所以老子是骑牛的,太上老君是牛变的。

这一句经文呈现出,当我们没有母亲了该怎么办?我构造出来一个理想中的母亲,就是“道”。在道家狭义的含义就是对应着缺位的母亲之后,能否在符号界和想象界实现成她不缺位,永远在,理论设定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现实的天地中,有川流不息的河在山谷间奔流,很玄牝。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个老子把它作为道部分(《道经》)的第一段,说明他认为这是作为他的思想的纲领性文件。首先父姓是相对的,无论是礼、法、墨家的兼爱,你认为它很对大家来说都该去那个方向,其实是假的、暂时的,那东西长不了。我们以为是真理的父姓的律法,只能在整个流变中暂时或有限地主宰,真正的规则需要回到我们对于母子关系的追求上,它本身是无限的,这个无限性才是绝对,所以没有具体的形态。

这对应着我们在俄狄浦斯期之前,我们头脑的逻辑与理性构造和世界的现实具体接触之前,精神世界就是一个模糊的、有很多可能性的原初状态,道不是指某种具体的东西,指的是原初的婴儿一般的心理状态所对应的相关物。

这里需要把握“玄”字,这是核心概念之一,比如某天练功的时候,出现一种让你很嗨的感觉,你也解释不了,就是玄,是一种模糊状态。一旦确定,就清楚了,就不玄了,我们一般的思路是把不清楚的事情搞清楚,老子的思路是不要弄清楚,不是指的傻屄,是要在混沌之中你还能清明,你要像老子般聪明,你还要迷糊。

第二个老子是诸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是在战国末期对诸家学派的掌握基础上推进思想,《道德经》第一章就是在这个综合视角下的哲理。这具体指涉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母子关系,无意识的深层它对应着的,都是实在界意义上的母子的缺失和创伤。

所以要解决那里的创伤只能用那里的方式,你必须抵达回归母体的状态,退行到那里才能解决你的真正问题——它一定不是确定的知识模式,它非得玄着,后来形成了中国神秘主义的传统,只有这样,才有个性化,才有自由。

母子间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混沌状态大家纠缠在一起,而母子间的缺陷既然道家承认了,就有呈现缺陷的方式,把缺陷从负面的作用变成正面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在此,给你一个东西,没有什么确定含义和具体指导,你自己觉得它是什么意思,与自己有何联系,是我们个性化的自由,但又能共性的去使用。例如《道德经》,都可以和你的生活找到具体的联系,这就是母子联系中在《道德经》化、老子化之后的呈现。

“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老子传达《道德经》的角度独特,其心理义涵在于,妈妈没有了,意味着家庭部分变得没有那么重要,区别于儒家,老子是个人和天下直接对应。所以“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我自己漂泊,但不是完全无依,我和天下构成了互动,取消了中间“家”的部分。

道家是真正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直接和天下相关,当天下很好的时候,能对应国的时候是国,如果不对应某种国,它什么都不是而仅仅是天下。后来变成了和传统贵族无关,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和天下构成连接,这时候才能做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你和道直接相关,也是修炼。

那我们今天该如何使用它?《道德经》对我们今天的意义是什么?

它所谈的禁欲倾向和今天的有很大类似性,我们不会像修道的人那样彻底的抛弃人类社会,比如很多人在结婚的年龄段不结婚了,或者离婚之后再也不结了。你会发现在生活中没有《水浒传》式的宗族家庭般的私生活环境,如果父母远离或者过世,你又不组建小家庭,你也不出家,该怎么办?

《道德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正好女性主义变革在发生,当今的生活处在一个传统方式岌岌可危,新生活方式都是假的时候,老子给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一个即是古典又是全新的角度,我们可以既不出家也过着偏道家范的生活。

婴儿,玄牝的象征镜像

既然是一个人和天下相关,所以我就是王,这就是道家的自恋,道家的王不用管别人,你得通过管别人来感觉自己是个王,那你是多自卑啊!道家是我自己就是王,什么也不管我也是王,陶渊明就是这种《道德经》式理想的代表人物。

在老子这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种理想范式的个人定位就在婴儿这儿。“20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对比屈原的风格,这是对婴儿最重要且最感性化的描述,这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婴儿,一个人流浪的那么有境界,别人都很明白,自己则以“道”的方式混混沌沌,这是一个象征的婴儿。

求道就是求我们自己在欲望象征的维度上,所谓的人生意义这个维度上来谈的,这个角度《道德经》给出的标准答案就是其20章所讲,这个婴儿是一个和屈原有所联系的楚国士大夫式的、楚国道家范儿的婴儿。

我们想得到《道德经》最大的帮助,要按他本来样貌还原。那你要做怎样的一个婴儿?一个道德相对主义的婴儿。不是指你心中没有道、没有规矩,而是在外,当下最重要的规则你得遵守,可道家真正的原则不是外在的、现实中一般道德意义上的。

《道德经》的伦理基础,既是我们内在的某种你能够通过自己修道感悟、体会出来的内在领悟,又是外在的、天下意义上的某种东西。它不是具体规则,最终只能在《道德经》用无为、柔弱这两个核心角度,让我们如水一般去面对世界的方式。

将这种伦理还原到原生家庭的发展期,恰好是弗洛伊德意义上人发展最主要的前三期中,我们不进入第三期。我们接受规则的介入,但不是父姓有个规则进来了我就有一个具体的重构,而是我始终混沌模糊,要有一个模糊的、玄的感知方式。我去顺从外在具体的能要我命的规则,但永远不把真实的规则具体化,这是真正的“周易”精神。

从我们身边举例,家庭生活该怎么过,哪个规矩都不是全真的。比如孝,结婚之后父母要不要和我们一起生活?比如小孩是否从小和父母一起睡?这没有定论,只有两个不同的观点互相对峙。

《道德经》对我们今天的指导意义就是这样,哪一个都属于外在的某种规则,哪个力量大,你就先从着吧,但是不用真心从,你可以有一个自己觉得对的,柔弱胜刚强,把自己的水变大变多变猛。你自己的方式也得有遵循的东西,那就更不是具体的规则了。

道,体认的知行合一

婴儿,以及母子关系的融合,是“道”这个概念的体验层面的来源。

你的五官是通感的,你的感知是不用逻辑来规定的,“道”是根植于你这个感知状态,后来就发展成了道教的修炼体系。你与天地同造化。

(下篇·完)

《道德经》,两个老子的母子心

课程视频已上传B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