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有感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5/24
白癜风缺铜吃什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910/4254067.html

根据所学的某段经典文选,谈谈你的感受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

感想:

?生而为人,古往今来我们总在面对着浩瀚的宇宙、无垠的历史长河展开求索,即脚踏实地的同时仰望星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道德经》便作为先哲的智慧承载,对宇宙观、人生观、辩证观展开了探讨与思索的沉淀,朗照后来。

?象征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其基本观点。诚然,世间万物相因相随,皆有联系;但阴阳、死生、荣枯、高下、长短,也见证着万事的对立一面。荀子在《天论》里也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们俯仰即是的宇宙展现出来的广袤神秘、丰富多彩,都处于无形无踪的自然的“呼吸”繁衍之中,源于其深厚的包容性而迸发出广博的生命与活力。一草一木,晨钟暮鼓,才得以守其道,循其律;我们周围的所有乃至我们自己,才得以延展直至无穷。

?面对由无数“对立”与“矛盾”构成的纷繁世界,“知其雄,守其雌”是圣哲提出的栖身之道。深知雄强,却安于雌柔,将自己视作天下的溪涧。以辩证法的观点审视世俗,很有“中庸”的意味:似乎后半句才是其思想特质所倡“无为”,不想却如严复所言:“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而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也”,前半句里可以捕捉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深邃。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平衡的结构体系,包延广纳,其中寄寓着人们能“守雌”的希望与“知雄”的期许——透彻地了解“雄”是安然地处于“雌”的前提与基础。

?史载汉朝有太尉周勃亲率军马诛杀吕氏族人,厥功甚伟。而谋臣陈平主动让位右丞,称病引退。汉文帝心意得察,便赐金封邑。识时务者为俊杰,政局总在变化之中,调适自我,为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这需要一个超然的态度,高明的处世方略。

?不久,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有关全国诉讼案件、收支问题,周勃回答不出。帝问陈平,陈平从容应对:“各事都有主管者,陛下要知决狱,可问廷尉;要知钱粮,可问粟内史。”汉文帝问陈平主管为何?陈平谢罪说:“臣诚惶诚恐。臣为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汉文帝赞许。

?老子的“守”不是退缩或回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其中,不仅持守雌柔的一面,还有运用雄健的一方,“知雄守雌”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

?我们知道,天下莫柔弱若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看起来十分潺湲徐缓的水流,以自己的安静泰然维系着生命行走过的运行轨迹,其中不乏澄澈之中若隐若现的灵动与畅快。这是一种超然的姿态,故而智者乐水。水性趋卑,常常保持着谦虚的姿态,宠辱不惊。但在暴雨决堤之日,却能响出惊雷之音;累日积年,也可凿石吞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予生命以滋养,在春日灌溉田野,于夏日慰藉阴凉。无形的坚持与温柔,修炼成有形,即丰厚的能量。

?做人何尝不是一样,将水的特质迁移,培植在人类心间,便表现出婴孩般的“玲珑剔透”,以一颗单纯心地,来从容应对所有复杂与喧嚣。“知雄守雌”,安于乐处,知晓“黑”的部分,却坚守着“白”,面对世俗的浮躁与丑态,如屈原般贯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濯兮,可以濯吾足”,不背离万物而“亭亭净植、不蔓不枝”便已足够。万物散殊、四时有序,于冥冥之中找到自己的专属坐标,胸怀“大写”,展露出本真原始的姿态,当我们不去刻意追寻,美德油然而生。成为美德的标榜、世人的精神范式,便能发挥“水”的功用,以“婴孩”的无暇去行“无形之形”、“无用之用”、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灵巧高妙。

????守柔似水、虚怀若谷,便能达到朴拙自然的境界。这种拙朴自然的状态,运行的过程中,散为天地万物,圣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成为出众的人。所以对待天下大事,要用整体的态度,不能将各个方面,和各个人的利益分割、对立起来。于“对立”中达到“联结”的浑成,毕竟,我们都不是孤立的岛屿,必须和脚下的土地联结起来,才能成为完整大陆的一部分。

payfor赵赵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