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剥过洋葱吗?——剥到最后就是“道”。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够用言语解说的道理,就称不上是恒常的大道。能够用文字表白的概念,就称不上是恒常的概念。不能用言语述说的初始状态,是混沌宇宙的本源。已经用言语表明了的概念,是孕育万事万物的母体。所以,常保持虚无的状态,是意图看清世界的本质;常保持实有的状态,是意图明见事物的表象。虚无和实有,这两种事物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它们都称得上是玄秘的现象。玄秘之中的至高至上者,便是产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户。
: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在甩给尹喜一本《道德经》后,又被周同学拦路,不得已停下交谈。
01什么是“道”
周同学:老子老师,您好!听说您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做“道”,那它是什么呢?
老子:道是宇宙终极法则,事物必须遵循的东西。但要解释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说就错。我只能用其他事物来举例子。比如,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飘而落地上呢?
周同学:是因为重力吧,老师。
老子:你说的对,“重力”在这个问题中被看作是这个问题上的“道”,但它不是我要讲的终极法则。你剥过洋葱吗?
周同学:剥过,老师。
老子:如果这个洋葱有无数层,你能剥到最后吗?
周同学:我想不行吧。
老子:那如果你不能剥到最后,那么“最后”是否存在呢?
周同学:存在的。
老子:好的,那“最后”是什么?
周同学:是“无”吗?
老子:嗯,那可不一定。因为如果说它是“无”,它又能演化出洋葱层。如果说它是“有”,就应该是洋葱的外壳,是被剥离的部分。我认为洋葱剥到最后,“无”和“有”的概念就都不存在了,这时候的洋葱就是一片混沌。
周同学:老师,我还是有点困惑。
老子(笑了笑):没关系,我再给你举个例子。这个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
周同学:原子,老师。
老子:不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像是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的,从物体,到“四素说”、“五行说”,到元素,到分子和原子,然后就是基本粒子。可是,你认为这个洋葱被完全剥开了吗?
周同学:我觉得基本粒子应该是最基础的了吧。
老子:我倒是认为还没剥完呢。因为我们也要考虑到场论的提出,将基本粒子看成是场的激发态。那么“场”就比基本粒子更加基础的存在,“世界”这个大洋葱还可以继续往下剥。而且,我的观点是,永远也剥不完。人们只能认知、观测和体悟自己所能观测和感知到的东西,对于无法观测和感知到的东西,也就无从了解。
周同学:那老师您说的“道”是“最后的”,那么我们永远无法触及它吗?
老子:理论上是无法触及的。
02为什么要追求“道”
周同学:既然追求不到,那么为啥要去学它呢?
老子:你是想完全掌握“道”嘛?
周同学:是的!
老子:那我问你,你完全了解你的父母、亲戚、朋友吗?
周同学:不能说完全了解。
老子:那你完全了解你自己吗?
周同学:也不能说%了解。
老子:既然你对自己和关系亲密的人都无法做到完全了解,你为什么又要求完全理解“道”呢?“道”本身就不可知,那么你知道了这种“不可知”就是收获。我们在认知中逐渐接近“道”,逐渐了解世界能给我们展示的一切,你知道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知道了事物的形态边界。你就可以指导人生,应对未来,这便是意义。你承认世界是分层的吧?
周同学:是的。
老子:正如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你永远不可能把世界的最深处都研究透彻,只不过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层层剥洋葱罢了。大到宇宙,小到蚂蚁,你也都不可能完全理解。但这都不影响你去探索,知道事情的“不可为”和“可为”同等重要。
03如何追求“道”?
周同学:您说的,我好像明白了,那我应该如何追求“道”呢?
老子(微笑着):你看我在哪里?
周同学:您在石墩上啊。
老子:不,我在时间长河里面。我向上游看去,万物种类越来越少,构成越来越简单,最终回到“宇宙大爆炸”的奇点,恒一。我向下游望去,万物种类越来越多,构成越来越复杂,衍生出的新事物何止亿万。就像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要想追求“道”,那你首先得有颗“道心”,也要上下求索。
周同学:什么是“道心”?
老子:“道”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你的心就应该同时拥有“有”和“无”的特性。你要用“无”,看向时间上游,探求事物的起点;同时,要用“有”,看向时间下游,感受事物的发展。
周同学:老师,我还是不能明白,看来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老子:不着急,万事开头难。反正你也将我拦下了,我明天接着给你讲。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