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李名耳,字聃,楚国厉乡曲仁里人,在东周朝时期任职守藏史,主管图书古籍。据传孔子向他问过“礼”,老子没有正面回答,而且给他讲了许多深奥的道理,孔子很佩服他。由于老子做过周朝“守藏史”所以他掌握许多典故,熟悉礼制,他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有广泛的科学知识。他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年龄比孔子大些,世人称他为“老子”。
公元前年,周朝内部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这场内斗持续了五年多,最终王子朝失败才算结束。王子朝失败后,周朝所有典籍全部被他带走,逃亡楚国。其中老子掌管的图书也被带走。受此事连累,老子被免职,由于受当权者迫害,不得已老子只好隐居避世,隐藏姓名。
他一路向西去秦国,经过函谷关时,守将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隐居,请老子留下治世之道。老子见尹喜求知诚恳,于是写下了字的(道德经)传说老子出关的时候,骑着青牛飘然不见了。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道家的主要经典,全面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全书共81篇,分上下篇:上篇37章为(道经),讲述世界观问题;下篇44章为(徳经)说的是人生观的问题。全书涉及到,宇宙,社会,人生,军事,政治,医学等各个方面。
(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提出了最高的哲学概念“道”。老子哲学就是由“道”推演出来的,因此他也成为了道家始祖。
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成为一个整体,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和伦理为轴心的局限。老子认为“道”是早于天地形成的,是天地万物的源头,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为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中最大的贡献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到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世间万物有阴阳,刚柔,强弱等分别。对立的事物能够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比如“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为了防止物极必反,导致衰落,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去掉哪些极端的过分的举动,始终保像“道”那样的冲虚而不盈满的状态。
千百年来,老子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政治,文化,甚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的思想为战国时代的庄子等人继承,形成了道家学派。(老子)也被奉为道教的三大经典之一,尊称(道德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