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五十一章和五十二章详解,送给所有喜欢老子思想的粉丝。
《道德经》五十一章: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现代译文: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哲理剖析——
老子在这章里再一次发挥了“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的思想。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间的具体作用。
在老子那里,万物成长的过程是:
1,万物由“道”产生;
2,“道”生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
3,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而发展个别独特的存在;
4,周围环境的培养,使各物生长成熟,各安其职,各行其道。
老子用简短的哲理语言告诉我们,万物的生长顺应着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各自适应着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而生长,根本不会有一个所谓的造物主或上帝加以安排。所谓的人鬼蛇神,都是人类编造出来的,唯有自然才是真存实有。从这点看,老子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
万物生长,既然必须依据自然界的规律,而为自然界的规律的具体运用,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万物的尊道贵德,也仅为对自然界的规律的依据与运用,不是另有什么主宰者加以命令与安排的,这种现象,老子认为是无为自然的状态,所以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进一步指出,道之创造万事万物,并不含有什么主观的意识,也不具有任何目的,而且不占居、不主宰,整个过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万事万物的生长、发育、繁衍,完全是处于自然状态下。互相生长,互不相害。这就是“道”在作用于人类社会时所体现的“德”的特有精神。显然,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一种极其先进和科学的无神论思想,它否定了作为世界主宰的神或上帝的存在,在先秦那个时代已经达到了极高哲学思想水平。这也正是老子的伟大之处。
《道德经》五十二章: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⑩;是为袭常。
现代译文: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哲理剖析——
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原则,把握做人做事的根本。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则将会离失自我,变得无明。在认识活动中,要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不要被事情的表象所迷惑或干扰。
在这章中,“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本和末等关系的代名词。“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论证明,当作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方法。
西周以来,中国已经产生了例如五行说那样原始、自发的唯物论。当老子第一次试图把那种元素化的‘物理性形式’推进到更高阶段的理论性的形式时,他的理论形式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因受到了历史与科学条件的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成熟性,毕竟当时的科学水平太低了,人们对自然的很多规律认识有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老子思想中的某些不成熟性,反映到更为复杂的认识论领域中来,就很容易带上一种以‘道’观物的特点。
中国的部分学者认为,老子的确是强调抽象思维,但对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的关系讲得不够清楚,从“母与子”的关系上看,我们感到,老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引用了辩证的方法,他的“知母”、“知子”的观点是“道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不仅在春秋末年甚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思想水平是许多哲学家所不及的。
除了对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的辩证认识,老子这些话的背后还揭示了另一层应对世界和他人的深层含义,即世人都好逞聪明,不知收敛内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老子恳切地希望人们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内蓄、收敛、守静,这样就不会给自身带来灾祸和困扰。
我的哲学笔记!现代社会的困境之一:人的异化和物化!
最新哲学心理学揭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成为怎样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