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无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指一门学问或一行技术的顶峰。“若缺”,一个人的专业学问或技术达到了顶峰,一定会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其用不弊”,然而能达到老子所说的“大成”的人,虽然在常人看来好像有些欠缺,但是,任何弊端都不会有。
“大盈若冲,其用无穷”。达到老子所说的“大成”者,在常人看来好像不太成熟。“大盈”,指前面讲的“大成”者的能量,“若冲”,外表看起来不太成熟。这样的人会常人所不会,能常人所不能。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达到老子所说的“大成”的人,无论是性格还是做事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是超乎常人的,由于老子所说的“大成”者与常人的智慧不是一个层次,所以“大成”者在与常人平等做事或交谈时就会出现思维语言表达卡顿和动作障碍,因此,大直的性格也无法大直,大巧就成了笨拙,语言表达就会卡顿,所以“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几句是完善前面的“大盈若冲,其用无穷”的。也就是说,没有这几句“其用无穷”何在。意思是:达到老子所说的“大成”的人,在寒冬里可以启用躁的方法不被寒气侵袭;在夏天他就用静的方法不被暑热侵害。如果统治者能达到这种“大成”,只需内心清静,天下就会自然正。
前面讲过,大成者与常人平等做事或交谈时就会出现障碍或卡顿。那么什么情况下才能显现他超乎常人的能力呢?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道德经》的其他章节为理论依据。我们还需要知道老子所说的大成者指的是“得一”的圣人。圣人的表达能力是根据有无需要而定,也就是说,世人在有需求时就会“贵其师”,而圣人只有需求者“贵其师”他才不弃人。因为此时的交流不是平等交谈,而是师生关系,所以无卡顿。
躁胜寒的热能来源:老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躁胜寒的热能来源于“辎重”(元精)。中医也有“精足不畏寒”之说。
“清静为天下正”。这句话可以使读者联想到第三十九章中的“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由此可知,前面的“大成”者和“大盈”者就是第三十九章的“得一”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