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章物壮则老,不道早已
文/心似海蓝蓝
.6.11
第三十章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白话文:用“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不靠武力逞强于天下。战争这种事总会遭报应。军队所过之处,长满了荆棘。大战之后,必然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到目的,不靠兵力逞强。达成目的而不自负,达成目的而不夸耀自己,达成目的而不骄傲,达成目的而出于不得已,达成目的而不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趋于衰老,这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很快就会消逝。
《道德经》的创作背景是春秋末期天下大乱,乱到极致就是经常发生战争,年间,36位国君被杀,52个国家灭亡,大家都爱打仗,肿么办呢?所以,这一章主要是讲如何处理战争问题。
老子归纳了战争的三条害处,首先是“其事好还”,今天你灭了别人,明天就有人来灭你,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从心理层面来看,战争的目的要么是为了争夺土地,要么是为了争夺名誉。土地意味着资源财富,名誉意味着权力,为名为利都会进入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强中自有强中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所难免了。其次是打仗需要征兵,兵源就是农夫,大家都参军就没人种地,土地就都长满了野草,不长粮食了。战争就是相互消耗,打完了仗,青壮劳动力都牺牲了,必然出现饥荒,动摇整个国力。典型案例就是春秋末期的吴王夫差,穷兵黩武,几乎称霸,结果被越王勾践灭国了。所以,老子的结论是不以武力逞强天下。
问题是你不打别人,别人打你,怎么办呢?老子的整体战略就是打防御战呗?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到目的,不逞强,不自负,不夸耀,不骄傲,打仗是出于不得以,而不是比谁更强大。历史上,从亚历山大到凯撒,再到拿破仑和希特勒,建立强大的帝国,可也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土崩瓦解。中国这边,强秦二世而亡,汉武帝南征北战最后也耗尽了国力。从来战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致的规律,因为是道在运作,强壮了就走向衰老,人进入壮年,紧跟着就是老年。国家也一样,兵力太强大了,闲不住,就想征服别人,结果就是很快消逝。二战期间,整个欧洲都被战火席卷,跟瑞士一样的中立国荷兰和比利时都被德国吞没了,同样是夹在法国与德国之间的瑞士却幸免于难,始终保持中立,为什么呢?因为它实现了老子的战略,我不跟你打,可是你敢打我,我就跟你拼命,让你吃到疼。瑞士是个万人口的小国,却紧急动员了50万军队,实现了“全民皆兵,武装中立”,占领瑞士需要消耗德国万兵力,成本太大,使得希特勒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冷杉行动”。
讲战争,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和平年代,木有战争了,可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无处不在了。面对各种竞争,老子给出的建议仍然十分具有启发性,勿矜、勿伐、勿骄,果而不得已。上一章讲老子“三去”,去甚、去奢、去泰,这一章讲“三勿”,都是让我们在认知上经过避祸的阶段,进入启明,用“道”来管理自己的人生。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相互作用和各种条件配合的结果,并非个人意志与能力有多么强,这就提醒我们少一些执着,保持自己的本性,发展自己的禀赋,才能回归于道。个人的某方面强壮,就意味着其他方面有所缺乏,要在心态上保持一种动态均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呢?
因为,福音同时也很可能是诅咒,天生丽质难自弃,就会依赖自己的美貌,反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修养。聪明是好事,也可能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恃才傲物,紧跟着就是怀才不遇了。运动员的身体很强壮,那也是带着高强度竞争与对抗中积累下来的各种运动伤害,是强行训练、提前透支出来的结果。你越是喜欢什么东西,那个东西越有可能给你带来伤害,物极必反,盛极而衰,道的运作规律就是返回根源,夫物芸芸,各复其根。
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