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经典是用圣贤思想升华自己的,而不是用圣人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故此笔者在讨论读法的时候,是以尽可能的贴近老子本义为学习目的,同时兼顾分别,那些是老子本人思想?哪些是韩非子、庄子改造后的思想?那些是王弼、河上公的主义?传世经典在流传中脱衍讹误问题不少,出土文献又残缺不全,只有多版本对比阅读以老解老是正途。
我们由经典知老子,由老子知道学,由道学知无为,为无则无不治,小则治身,大则治天下。学以致用,是建立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的,大道并不像小术那样“唯手熟耳”,而是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学习,《道德经》这本书要么就不要读,要读必然是有下一番工夫的。
在《浅谈《老子道德经》的读法:旧书不厌百回读》一文中,核心主义便是要熟悉文本,这是解读老子基础中的基础。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不求甚解读书法”便不适用了,门外汉可以浅尝辄止,但是对于进阶级的玩家,务必要“知其言,知其所以言”,老子为什么提出“无为”的主张?现实基础和逻辑依据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是刻在竹简上的,而且分封之后的各国诸侯刻意制造文化差异,导致同样的字,有不同的写法。据说指鹿为马的那个赵高就会21种“马”字的写法,秦始皇统一之后才着手统一文字。这就导致了同一本书,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老子版本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哪些字不一样?导致了那些涵义上的分歧?造成文本差异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对老子思想的传承造成了哪些影响?
在《如何才能读懂《道德经》?》一文中,笔者介绍了五个重要的版本,并提出学习《道德经》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熟悉文本为主;中级阶段,以义理疏通为主;高级阶段,以融汇贯通为主。经过对不同版本的阅读之后,对文本必然是有一定的程度上的了解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级阶段是以学思结合为主。学着说文解字,思考背后含义,探寻一以贯之的逻辑。对文本有一定程度上的熟悉,对义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就可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了。
研究《老子道德经》须得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材料;二是有方法。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就是最好的材料,《老子集成》共收录了从古到今的个版本,按照传统的读书法,这套书是读不完的,同时也是没有读完的必要性的,笔者按影响力、重要性找出十个版本,分别是:楚简、帛甲、帛乙、汉简、想尔、严遵、河上公、王弼、傅奕、龙兴观碑。其中《想尔注本》仅存《道经》部分,严遵的《老子指归》仅存《德经》部分。所以整理出来的笔记,还是九种《老子》的比对。待个人校改之后,于百家号首发。
除了基础的文本比对之外,还需详细考证版本源流问题。我们常以河上公为汉文时期人而误以为《河上公章句》属于西汉作品,考据下来,该书为后人伪托河上公之名而作章句传世。盖因“言出于己,俗多不受”,古人著书托名前人者不计其数。《易传》托名于孔子,《黄帝各种经》托名于黄帝,当时结绳记事怎么会出现十四万字的巨著呢?我们按其成书时代,讲不同版本分为汉老子、晋老子、唐老子、宋老子,不同时代的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我们不能认为“以无为本”的王弼注就是老子的本义,也不能认为“君无为,臣有为“就是老子的思想。欲求先贤智慧,还需正本清源,源头取水。
以老解老是解读《道德经》重要的方法,用老子的原话诠释老子的思想,用老子的主张审视文本的解读,用老子的逻辑贯穿前后文。不矛盾律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的基础,如果主张和思想不能“一以贯之”,那么如何实践呢?这种融汇贯通不是旁征博引的看名家如何注解,而是把老子的话、老子的思想、老子的主张,在原文基础上完成逻辑自洽。
“以老解老”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解读《道德经》,中级解读《注》,高级解读《疏》。我们假设:道是0,老子对道的描述是1,后人对老子话的注解是2,后人对前人注解的解释是3,言出我口,语入你耳,还是原来的意思吗?更何况历经年,文字经过了字形字体的变迁,发音的改变,书本经历了无数人的传抄,校定。只有“以老解老”可以把1、2、3区分开来,所谓学识便是有能力知道一不是二,并且能找到一二三直接的区别和联系。
解读原文须得参照春秋末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氛围;解读严遵、想尔注不得不对西汉的黄老道、方仙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解读王弼注须得知晓魏晋风流,名教自然;如此方可谓“出经入史”,持“贵无”思想来解释“崇有论”的观点,这叫串台,不是真正解读经典。只有以老解老能把不同时期、不同人、不同思想区分开来。
解读原物须得尽可能的放空自己,法印和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你心里有什么,便会看到什么。所以有人说《道德经》是君王面南之术,也有人说老子是阴谋家。要探寻老子本义,首先要放下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不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不以后人之论定前人之事。只有以老解老,可以最大程度上还原老子本义。
解读原文须得避免旁征博引,有以说文解老子,有以易学解老子,有以佛学解老子,有以物理学解老子。这些人的本义都是在表达自己,而不是“述而不作”,所以在解读内容上水分很大。比如基督徒解读出来的结果,还是上帝是第一位的,上帝创造了道,这根“万物莫不遵道贵德”跟“道体独尊”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道教徒说起来太上老君不过是道的化身,道的显现状态而已,并不像外教徒那样颠倒黑白,反客为主。引用的东西越多,歧义便会越多,只有以老解老可以避免重重歧路。
极简史:《道德经》的来龙去脉
考据学视角下的“老子其人其书”新知新识
注:图片源于互联网,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