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跟大家讨论一下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的知名度想来大家也是如雷贯耳了。
这是一本我很喜欢的哲学经典,全书共五千字,成书背景为春秋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那个时期在全人类集中出现了一批很伟大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对人类所普遍关切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在古希腊,主要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亚里士多德等人相继涌现,有意思的是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名师出高徒”。
上图呢,从左至右依次是:
苏格拉底(名言之一: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名言之一:若爱,请深爱;若不爱,请避之;不要暧昧,伤人伤己。)
亚里士多德(名言之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你能在下图中找到这三位吗?(找不到也没关系,长得都差不多)
在古印度,是释迦牟尼的面世。这位人物我们都熟悉,他是佛教的创始人,悟道之后,主要是口教声传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并没有什么书面的著作。他的弟子们为了防止他的思想学术日久失传,于是把他的言教进行了整理编撰成册,流传后世。
而在我们中国,主要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等先贤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域不同的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的,文化与文化之间并没有相互影响,然后经过了历史长河数千年的洗礼,它们成为了人类文化共同的财富。
古往今来,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论述和成书可谓数不胜数。老子“道”的概念的提出也是我们国家文化史上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笔。儒家的“仁学”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人的发现”,法家的“法术势”理论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政治术的成熟”,而老子的“道”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哲学时代的开端”,它把我国精神文化的世界从“天”和“神”导向了哲学领域,为中国理性精神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下面说说我有感于老子《道德经》中对于“道”和人生境界的阐述的一些我个人的见解。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而对立的统一。譬如“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说:“有”的存在依赖于“无”的空虚,而虚空所生成的空间给人们留下了利用的场所和价值。像高明的书画家就很善于在画作上做留白处理,从而使整个画作气韵灵动,让人观之思想更活跃更广阔。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总是存在的”。芸芸众生习惯了“有”的世界,并且认为它是唯一真实的。可老子却揭开了一个“无”的世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世界比“有”更广阔更根本,但是这个“无”的世界没办法用正常的感觉和理性去把握,只能静静的体认,你承不承认它都在那里。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知雄守雌、以柔克刚的处世策略统统被一句话给概括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事物是具有对立面的,又都向着相反的方向循环转化,这是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和特点,柔弱是道的表现,宛如初生,看似柔弱其实生机蓬勃。种子一开始萌芽的时候,是最柔弱的时候,多么坚硬的地表它都会找到生存的契机,破土而出。我们生活中时时不可缺少的水也最是柔弱,可是水这种最柔软的物质却能滴穿石头这种坚硬至极的物体。
老子提出“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四点重要中心思想。主张用虚心宁静的态度来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万物自有其道,它们复杂众多又一直纷纭变化,但是到了最后都会各自回归它们的本原,也就是复命到静止的状态。人不需要去干涉它,这才是顺乎自然,合乎大“道”。返璞归真是社会理想,社会里的人都懂得了“道”的存在,那么作为君主只需要“清静无为”就能使得天下大治。人类效法于大地,大地又效法于天,天又效法于“道”,而“道”什么都不效法,它是纯自然的。它无所不容,又循环不息,它没有任何声音和形态,独立存在从不改变,正因为如此,所以“道”是永恒的。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下次有机会接着说,老子的思想要吃透了,是挺难的,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