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知足不辱,他们用好了道德经的这句话,一生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5/7/11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首诗写的是侠客,做了回英雄,无所谓功名,就像去田里锄了地,回来把锄头放下一样平常,帮了人即使天大的事也不显山露水,不求名利。这是一种真正能放下名利、通透名利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放下名利,那是比较不可能的。但是适当的放下些许的名利,那还是有的。适当时放下些名利,那就是退一步,天空海阔。

我们都说急流勇退,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比如乔丹,本来退出了NBA多年,后又在30多岁时复出,结果未造就想要的辉煌。从精神上,我们肯定他的斗志,在事实上他打输了比赛,当时就出现了各种对他不利的言论,他的传奇也破灭。也有许多歌星演星,在事业高峰期时隐退,留在观众心中的始终是他们的最好的形象和名声,他们在转行其他事业时,这些好的形象对他们都可以是最大化的帮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在生存圈子中的定位,如果知道运用这些思想,也能让自己更顺利自如些。在历史上,有这么一对叔侄,他们是很好的领悟了这种思想,让自己的人生自如喜乐。他们是叔疏广,和侄子疏受,疏受是疏广大哥的长子。疏广在汉宣帝时做到太子太傅,疏受则做到了太子家令。因为他们教太子教得很有成效,太子12岁时就能解四书,精研尚书、礼等,深得汉宣帝的信任。在太子继位当了汉元帝时期,有一天,疏广对疏受说,自古以来,懂得进退的人才得善终,不如我们这时辞官回家过平静日子,岂不是一大美事,如果现在不知退,谁知以后会不会有祸呢?疏受觉得也是,于是两人向皇帝辞了官。皇帝准了辞后,两人回到家乡,经常和乡里人喝酒、宴乐,日子从容。

按理说,他们作为太子的老师,太子当了皇帝,他们前期的耕耘正是收获的时候,正时可以在太子那得到显耀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退,让很多人不以为然,也让很多人称赞。但是,二疏自有他们的思想。当时疏广劝疏受的原话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陶渊明就专写了首诗《咏二疏》来赞扬他们,诗中说: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睚汉庭中,二疏复此举。

可见陶渊明对他们这种勇退行为的评价之高。也就是从周朝末年以来,没几人懂得进退,现在才出现二疏这样的人物。

是啊,看滚滚历史,有多少红极一时的风云人物因不知适时的退一步而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二疏同时代的一位历史名臣--霍光就属此类,他们霍家已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在相当一段时期,汉宣帝都得听霍光的,因为刘询的皇帝可以说是霍光任命的。霍光的权利都可以废皇帝(昌邑王刘贺是霍光主导废立马)、选皇帝。然,还不知足,要费尽心事要自己的女儿当皇后,想永保霍家的富贵和显赫,竟然害死许皇后。结果,霍光死后,皇帝灭了霍光的族。

所以,懂得知足不辱,急流勇退,确实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有诗赞扬二疏:“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说他们的风范可以与天地齐名。

知足不辱,来自道德经中的思想,原文是: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与君共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4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