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解《道德经》,助力文化兴!
请听童声朗读:朗读者
刘翌珺砂子塘万境水岸小学三年级
原文书法
书法作者:游云浩先生
道德经·第十九章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
这一章,老子继续上一章的逻辑,一口气讲了三绝三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讲完之后却说这三者作为制度来讲、章程来讲还是不足以治国(以为文则不足),另有所属,还得找到正确的方向,让大家思考找到精神的归宿。这个方向、这个归宿就是“见素抱朴”。
今天,我们字解《道德经》就讲一个“朴”字,用一个“朴”字来领悟这一章的智慧。
2
朴,多音字,有:pō、pǔ、pò、piáo四种读音。
读作pō时,为古代的一种武器,窄长有短把的刀,双手使用,朴刀。
读作pǔ时,意为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素。~实。~厚。~质。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论衡·量知》
读作pò时,意为落叶乔木,叶椭圆形,上部边缘有锯齿,花细小,色淡黄,果实球形,黑色,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器具;还指树皮。朴材委积。
读作piáo时,为朝鲜族大姓之一。
“朴”在这里中读作:pǔ
“朴”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概念。阴阳平衡谓之道;得之于道谓之德;自然而然谓之朴。而道法自然所在,朴是道或德的自然表现。对人类而言,自然而然谓之朴,求存求活谓之朴,剩余智慧为零谓之朴,无智无欲谓之朴。所以,“朴”是衡量个人自然平衡状态的标志,是用于表达一个人无智无欲状态的概念。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朴”:
1、“敦兮其若朴。”《道德经》第十五章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
3、“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4、“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6、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3
读懂一个字诀,受用一生!
“字诀”就是“自觉”,一个字诀,能让自己觉醒、觉悟。
“朴”字诀与修身、齐家、立业:
人生修为重在一个“朴”字,朴素、朴实、俭朴、质朴、
淳朴。
1、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
2、朴讷诚笃(为人朴实敦厚,不善言词。)
3、艰苦朴素
4、返朴归真
5、朴实无华
如果有一个字打动了你的心灵,拨动了你的心弦,令你想要击节赞赏,深得吾心,一定要持而保之,那可能才是你一生与之相伴随的,真正有智慧的,有价值的,有内涵的励志铭言。
4
一生所学,只为当下所用!
字解《道德经》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次学习,能获得一个字的智慧,并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善莫大焉。
今天的字解《道德经》就分享到这,欢迎您在对话框留言赐教,谢谢!
使命
大道至简!
一个字,为您解读《道德经》,
一个字,让您爱上《道德经》,
一个字,一起传播《道德经》。
end
编辑:本先生书法:游云浩
朗读:刘翌珺朗读指导:刘新娥
鸣谢:益友会、和+共享图书馆
扫描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6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