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朝晨吉祥!
周二讲故事,等等话题,没有话题一会儿就讲《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看来是没有话题了,我们开始讲《道德经》第二章。
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知道了有个不是地方的地方叫做道,接下来就是道的变化,道在人世间的变化,怎么变化呢?
就是一变就有了阴阳,是非,对错,善恶,这就是道的用。所以,第二章讲了这么多,其实就讲了一个道的用,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
第一句说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对还是不对呢?
非常对!
道家讲返璞归真,就是没有善恶,佛家看的过,放的下的心境也是没有了美与善,有的人可能会问,那怎么道家佛家儒家列出了那么多真善美的条条框框?是!列出来了,为什么列出来?
可能谁都没想过这个为什么吧?
是因为有善、美,说白了是因为有了恶、丑!
到底是善恶美丑在道、德的层面属于什么?
属于德的层面。可是有德,对应的是无德,如果这个世界不存在有德无德是个什么状况?
就是自然的状况。
现在来说,人人都做不到消失道德,但是,做不到归做不到,道理先要明白。当我们说真善美的时候,其实,社会已经有了假恶丑,他两个的对错是非是真的对错是非吗?
不一定!
道德不是掌握在老百姓手里,这个很多人也没有想过,我们遵守的这些道德标准,是你自己掌握的吗?
不是!其实,我们是在一种教育之下产生的这种认识,谁在主导教育?
是每个时期的当权者,道德的标准在他们手里。所以,道德标准的是非对错老百姓是很难判断出来的,说到这里就记起了《庄子》,他说了一句“窃钩者诛,窃国家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什么意思?
小老百姓偷了别人家的一个玉带钩,那就是杀头之罪。但是,真正的大偷偷的是整个国家,这样的人却成了诸侯王。成了诸侯王,那么就可以掌握道德标准的话语权,所以,修心的人要修到一个没有是非对错的心。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两面的,这是一个概念,理解的了还是临时理解不了,先有这个思想,这个概念非常难得!
学中医就是道的一种变化,阴阳,处处都有阴阳,我们说背为阳,腹为阴,一个腹面还可以继续分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上为阳,下为阴,五脏是阴,里面的气血又分阴阳,所以,阴阳可以无限分,但是,阴阳又可以一下子收敛到玄之又玄,就是这个概念。
这一句告诉了我们,我们以为我们可以知道善是多么的好啊!其实,正是因为我们知道了善,才有了恶的存在,反过来说正是因为你有了恶才会知道有了善,善恶到底对不对?对不对都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所以,人们要有一颗无善恶的心,来对待万事万物,第一句,就这个意思,隐含着的道理也需要体会这个概念。
后面就开始举例子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不是都是相对应的出现?
这里面就是有无相生比较难理解,如果这个理解不到,我们就只理解个相对应的产生就可以了。
那道家说的圣人是怎样对待这些的呢?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有人说,圣人不是教育别人吗?怎么还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啊?
人们都想改造别人,可是,是你改造的别人吗?你改造的对吗?有个家长问我说:“孩子不吃鸡蛋怎么办?“孩子挑食怎么办?”很多家长这样问,我问了一句,是他想吃还是你想让他吃?这一问才知道,是家长想让他吃。我说,不会有挑食这一说,也不会有不吃这个不吃那个这一说(当然内寒有病的却是有类似症状),你不需要叫他吃饭,吃喝拉撒睡就是一个自然。而痛苦来自于不知对错的改造别人罢了!现在是多少爸爸妈妈害了自己的孩子,还觉得为她好,这是一个小的细节在道衍生出是非对错之后的表现。忘记了人有自然秉性赋予,有的人可能会问,你这说的人要是修到这个境界还有意思吗?
那不跟一个行尸走肉一样吗?
是不是很多人会这么想?
一定会!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十以内的加减法你只能解决十以内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有了这样的能力你才能反过头来解决尘世间的问题。如果你没有这个道的能力,只是被动的生活,那就真的有了是非对错的痛苦了。
再后面这句话就是解决痛苦的方法了。如果这句话看明白了,世间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生而不有,你觉得眼前的东西是你的吗?
有的人说,是我的!
真是你的吗?
记住往道上说,身体都不是你的,只是一个四大和合而成,碳水化合物的组成罢了!有一天身体也会消失,转变成别的东西,你现在拥有的仅仅是暂时的使用罢了!可是,人人都觉得是自己的,你觉得是自己的,别人用,你就痛苦,可是大自然都是自然而生,人为而变,不会留到你手里成为你的私有。你觉得临时的私有是拥有,其实,只是临时罢了。
如果心里一旦出现了应该这个词,那么不应该就会跟着一起来,痛苦自然就来了。
有的人承包了一座大山搞旅游,他觉得大山是他自己的。是吗?
大山不是他的,大山也不管承包他的是谁的?所以,大山不会有痛苦。人们觉得自己拥有才是痛苦的开始,你拥有不拥有都不会有变化,反过来说,你不觉得拥有是不是你就真的不会拥有?
不是的!
还是修心。
你的心里不觉得拥有的时候,该是你的还是你的,不但丢不了,反而更会长久,内心更会安逸。有人不敢尝试,如果哪一天你去尝试,只做该做的事儿,内心里不去占有,那心里始终是安逸的状态。你不但没有丢失什么,反而拥有的越来越多。这就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好了,今天就讲这些!
看《道德经》修自己的生活之行,六时吉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7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