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李云艳教育与永恒读后感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5/25

————————————————————

“你应该同自己的世纪一起生活,但不要成为他的产物。”前提条件是:不要成为时代的附庸和奴隶。——题记

第一次读李政涛教授的书,很早之前就听叔叔说过李政涛教授的一些教育思想,心中不禁充满了期待。

打开书页,翻阅文本,才发现这本书与我以前读过的所有的教育书籍都不一样,它是以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探寻教育、人、永恒之间的关系。从人生中的教育、时代中的教育、空间中的教育、社会中的教育到家庭中的教育、技术中的教育、终身教育,涉及面广,泛着思维的理性和哲学的碎思。行文既深含哲理,又富诗意,流畅易读,仿佛是一位哲人跟我们谈心。而述及“人”“永恒”“生命”“教育”的话题,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心间的思绪,顺着指尖或笔下,在纸上蜿蜒地流淌,或如细流涓涓,或如大海奔流。

读这本书的自序部分,我发现李教授是一个喜爱探索,敢于质疑,懂得感恩,又始终存有青春之心的人。他探索过去之“我”与现在之“我”之间的关系;他感恩父母、妻子;他致敬恩师好友;他以“教育之眼”看永恒,以“永恒之眼”看教育。他的许多箴言,刚开始的时候也许看不太懂,但深入地读下去,闲下来时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就会有不同的心得。不管怎样,我知道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人在,教育就在。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只要有生命,教育就存在。教育本身是对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的追寻。

细读本书中,自然教育的部分,我深有感触。

人类与自然无法分割,自然永恒,教育永恒。

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人生如此,教育亦然。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里提到:天地不仁,万物刍狗。意为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及灾难,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教授加上这么一句:教育不仁,万生为工具。我认为李教授向我们传达是,做教育要心怀仁义,心怀天下。虽然仅仅是作为独立个体的教育者,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教育的功用是无限的。而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有着无限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所以做好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应立足本身,尊重自然,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好教育,在自己的星座上发光发热。

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不应与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割裂开来。

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让每一个人对敬畏自然有了更深的领悟。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向学生宣讲,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可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场景:在自然景区,孩子们将吃过的食品包装袋随处乱扔;在校园的花坛旁,他们一边高兴地追逐着小蜻蜓,一边踩倒旁边的花草而无动于衷……我们总是从小就学习很多道理,可长大以后才发现,即使知道那么多的道理,当这些问题真正陈列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犹豫,会两难,好像在一瞬间忘了那些从小就懂得并牢记于心的道理。难道说这是教育的不得当吗?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当之无愧的老师。它不仅让人类看到了它呈现给人类的表象的东西,随着不断深入和探索,它还向人类展示出了许多人类以前没有发现的奥秘。同样,它把教育带入森林,最后,从森林里走出了“人”。

关于“教育”与“永恒”,李政涛教授的许多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虽然我已从教多年,但对教育之路亦时常感到迷惘。周国平先生在封底对本书的评价,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说:教育者心中永恒之目标,在教育的路途上尽管仍然会有迷惘,但内心是明亮的,前程是光明的。就好像此时的我一样,迷惘但内心明亮,会预想在教育之路上的美好的未来及在路途中遭遇的种种荆棘。当然,我也会时刻铭记自己的角色担当,即使磕绊却绝不退缩。

END

联系与投稿:zhangalong

.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8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