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最难得的清福
人事间的各种福气,总起来叫洪福,就是大福气、好福气。人生最难得的不是享口福,不是艳福不浅、洪福齐天,而是享清福,而清静是最好的清福。一杯混浊的水,经过长久的平静,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明朝有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拜天。拜了三十年,非常诚恳,有一夜感动了一位天神现身。天神说:你日日拜天,很诚恳,你要求什么?这个人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天神听了说:哎唷!你求的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都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一个内心清静的人,往往可以明察秋毫,看穿表面的浮华,直接看到事物本质,因而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不会被世俗利欲所困扰。一个人若能做到清静,在道德水准上就达到了一种高度,自然能够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无论生活环境优劣,都会生活得很安宁,不会产生忧思困苦。因此要想生活得自然平和,首先要有一颗清静的心;要想保持心灵从容淡定,首先要有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清静,最好的养生之法
清静,是养生的根本。人生若能努力致虚守静,即努力达到虚无寂寥的极致,坚守那种清静无为的层次,抛却世事的纷繁芜杂,让心灵归于宁静,自然就会拥有快乐而安宁的生活,也就拥有了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形体健康取决于精神清静,清静可以使人心和,心和而后才能保全形体;如果精神躁乱,则心思驰荡,而伤害到身体健康;而要保全形体,就必须通过修炼,达到精神的清静。《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说,“恬淡为上”。安静无为才能平易,平易而后能恬静淡泊,忧患邪气便不会入侵。达于至道,必须要培养一颗清静之心,才能合乎天地之德,保障身心的健康与人生的超越,生活得无忧无虑。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人们丧失了过去的平静,人心变得烦乱,严重影响着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们不妨留住一种心神清静的意境,正如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话:“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守住心灵的清静,才能保持内心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获得健康的身心。学习国学经典,优质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