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始”跟“母”有什么不同?
“始”是开端,是本原。
意思是本来是从这里出来的。
而“母”,是能够使万物化生的一种动力。
一切一切的总根源叫作“无”;
但是“无”里面要想产生万物,就要靠“有”,如果没有“有”,就产生不了东西。
所以“无”和“有”这两个名词,是我们学习《道德经》必须要好好去了解的。所以他劝我们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的文字实在是很美。你看,一个“常无”,一个“常有”。“常无”的意思是什么呢?“常无”的意思是说,我们常常要站在这个“无”的立场来想事情。你本于“无”的时候,你不离开“无”的时候,而你想观宇宙天地怎么变化的这种玄妙,这是有可能的。你常常本于“有”,然后你想要来看到宇宙万物它们看得见部分的变化,这也可以做得到。它两边用哪个的方法都一样,叫做“观”。这个“观”不简单。“观”不是说用眼睛看才叫“观”,“观”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用眼睛看,那还不如叫“见”,“看见”;“观”不一定看见。“观”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才叫做“观”。你看观世音菩萨,他眼睛有没有在看你,你也不知道。可是他的“观”是最高明的。你透过精神来观,比你用肉眼去观,要明白得多。“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里要加个标点符号,“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样标,整个意思就完全凸显出来了。“此两者同”,它告诉你“有”跟“无”是相同的,它只是名称不同。为什么名称不同?因为它本来是在道里面,因为它本来是在道里面,出来,给它两个不同的名字。“有”跟“无”不是对立!我们现在很喜欢对立,其实世界上没有对立的东西,它只有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会互动,彼此会迁就,彼此会变化。“对立”就糟糕了,“对立”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让任何事情对立,要让它对待,彼此尊重、彼此包涵、做良性的互动。老子为什么在名之后,马上讲出“无”跟“有”?他是为了告诉我们“无”是一个名称,“有”也只是一个名称。所以你不要太执着,千万不要认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两个是不通的,这两个是对立的,不要有这种观念比较好。下面呢,“同谓之玄”,就是因为它同,所以才叫做玄妙。我想整个道德经的观念,这两个字也是比较重要的,叫做“玄同”。“玄同”现在一般人看不懂,认为是不同的,但是你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看的更深入、看的更广,你就会觉得它本来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玄之又玄”,为什么要用两个“玄”?就是说前面的“玄”,你又要把它破掉,否则你就是很玄很玄。所以你看现在很多人都说,老子,玄啊!《道德经》,玄啊!他这是没有读通《道德经》。所以“玄之又玄”,后面这个“玄”就是拿来否定前面这个“玄”的。说:好,你认为这样是玄,现在我告诉你这是不玄的。为什么?因为它是“众妙之门”。“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世界上,它有形形色色的形象。这个“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那大家一定想到,啊,这个“众妙之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门了。它本来就是天门。天门是似有又似无,又有又无。那个就是道。所以,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你向内观,可以观到道体之妙;向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这样呢,我们就把整个第一章,看的很清楚了。有几个要点。第一个“道”,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第二个“常”,它是恒常。不能常常变动的。
第三个“名”,它是很不可靠的,只是个名号而已,你不要太相信。
然后“无”“有”,最要紧的一个字叫做“同”。
现在我们要进入说,为什么“有”和“无”是相同的?所以老子第二章,他就开始要把“有”破掉。为什么要把“有”破掉?因为一般人痛苦的来源就是“有”。唉,怎么你比我多?怎么你用的东西比我贵呢?唉,怎么你升迁比我快呢?所有痛苦都是从“有”来的。所以人如果不把“有”破掉,永远都痛苦不堪。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往期推荐
郦波教授:人生终极,即如何在欲望、情绪、习性中超越?/修心多空密码—多空如开关多空密码—资金的战斗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