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化生的根本。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道德经》的源头是《易经》,所以《道德经》的第一章,它跟《易经》有什么配合的地方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易经》,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他开了一个易门叫做“阴阳”。阴阳易之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道德经第一章,它也开了一个道的门。“有”“无”道之门,有和无不完全等于阴阳,否则他就用阴阳就好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始”跟“母”有什么不同,“始”是开端是本源,它本来是从这里出来的,“母”是使万物能够化生的一种动力,这两个不太一样。一切一切的总根源叫做“无”,但是“无”里面它会产生万物,这个要靠“有”,如果没有“有”,它就产生不了东西,所以“无”跟“有”这两个名称也是我们学道德经的时候必须要好好去了解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的意思是我们常常要站在这个“无”的立场来想事情。你常常本于“有”,来看到宇宙万物他们看得见部分的变化。两边用的方法都一样叫做“观”,这个“观”不简单,“观”不是说用眼睛看才叫“观”,“观”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我们用眼睛看,其实那叫做“见”,你透过精神来观比你用肉眼去看要明白的多。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有就是有,无就是没有,他们是截然相反的,可是老子却说“此两者同”。他们本来是在道里面,出来以后给它两个不同的名字,“有”跟“无”不是对立。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对立,其实世界上没有对立的东西,它只有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尊重,彼此包涵,彼此会迁就,会变化,做良性的互动。对立就糟糕了,就僵在那里了。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因为它同,所以才叫做玄妙。“玄之又玄”其实应该理解为总结了又总结,概括了又概括这样比较好。“众妙之门”,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象,这个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这个重要之门,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天门,天门是似有又似无,又有又无,那个就是“道”,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你向内观可以观到道体之妙,向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
喜欢的话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