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才德兼备的人,才能使民众不相互恶性竞争。不重难以获得的东西,才能使民众因它而成为盗贼。不显露那些可以勾起人的欲念的东西,才能使民众心不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办法就是:虚化大家的内心,吃饱肚子,弱化志向,强健体魄;常常使民众没有什么所需要知道的,也没有什么所能引起贪念的。使那些有智谋的人不敢有所作为。只有以道去作为,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解析:这一段的重点实际上就是最后一句话“为无为,则无不治”。如何才能够这样,就是前面说的“三不”,看到这三不,你就可以感受到,这都是人为操作导致的,而要去做到无为,那么就需要去掉人为的有意成分。所以才会有这三不,而这三不,就是为了不让民众彼此之间耍心眼,走关系以各种手段去争夺这个贤者的名头。也为了让民众不因为贵重物品成为盗贼取获取利益,也不让民众因为可见之欲而乱了心神。这三者是一个社会比较重要的三个部分的内容。文化层面,价值层面,以及内心层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塑造才能够真正做到为无为。
那么这三个方面怎么实现呢?这就是圣人之治,看到这段很多人觉得是愚民,但是你单单看到这一段确实会有这种感觉,包括前面的三不,然而你如果看到这些都是因为为无为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这是很合理的。
虚其心,就是让其心虚化,能够虚化一个人的心,不是说让它无知,恰恰是让它知道道的存在方式以及作用。这就和人修行一样,修行的人必然会面对内心的起伏变化,进而调整内心想法念头,达到虚化的状态。所以这一点就说得很到位。而这也是作为一种修行的状态去作为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粗暴的治理层面。
虚其心了,欲望也就降低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吃饱肚子,这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有些人是为了活着而吃饭,有些人是为了吃饭而活着。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而道德经这里说到的恰恰是第一种,为了活着而吃饭,这也说明,他可以有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需要去做,让生命真正的绽放出应该有的灿烂,让生活真正的回归于生活本身。
弱其志,这也就不用问了,当人一旦有一种修行的状态了,它的志向就不会向外索求,而只会向内索求。整个状态就完全成为了一种修行的状态和认知。因此对于自身而言,就是养生和强身健体,让身体保持健康,不生病。这其实也是修行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这一段其实并不是所谓的愚民,而是把民众引导到一种修行的状态当中去,让民众认知到道的状态和作用,因此,这不是简单的治理,而是更为高级的治理方式。对于民众的要求也是挺高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世界,简直就是一个桃花源式的美好世界,就像天国一般的状态。
常使民无知无欲,其实就是不要有人为的自我的自以为是的认知,和自私的欲望,所以不要看到,使民无知无欲,就是愚民,这句话只是体现出从道出发应该需要去做的方面。我们可以简单的想象下,无知无欲,不就如同孩子一般的天真,纯真,真诚吗?所以,以一种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展现出自己,就可以了。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是夫智者不敢为,这一句就可以看到,如果大家都是傻子了,智者又有什么不敢为的呢?难道智者哄骗不了这些大傻子?完全不是。能这样说,就说明这种治理方式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愚民的方式,而是更高级的教化和治理民众的方式,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是一个清醒的人,一个无知无欲的人,你是一个智者,你只是属于很小一部分的人,如果你有动作,想要做一些自私自利的事情,或者人为干预一些事情,那么大家一眼就能够看出来。因为大家内心是清明的,知道道是怎么回事。所以人为的作为,必然不会成功,才会导致智者心有顾忌不敢胡乱作为。
整个这些都是为了一句话,这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所以抓住重点去看章节,这样看起来就会很清楚,很清晰。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不尚贤,使民不争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