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乃是解读经典的好时光。本想国外旅游,没走成,关在家里,遥遥无期。于是,我花费了两个多月解读《韩非子》,基本完成(3月9日)后,继续写我的科研大论文《世界无政府类型分析》(大约要一两个月),累了,间歇就挑几章《道德经》解读一番,其乐无穷。最值得解读的就是《道德经》第一章。
解读《道德经》第一章难度很大,可以说是81章最难解的一章。其歧义之多,句读之难,含义之丰富,都是《道德经》之最。翻译为英文有十几个版本。中文的版本也不少;不仅有标点的有不同版本,而且无标点的也有不同版本,有标点的不同版本远比无标点的差异大得多。无标点的,58个字。有标点的,74个字。古人文体无句读,即无标点。标点不同,含义完全不同。这就是文化之妙。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但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但它并非普通的“名”。所以“无名”,是因为天地之初处于浑沌状态,彼此毫无区别,无法取出名字来;如果“有名”了,一定是宇宙万物已经产生,万物已经有了分别,所以才可以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无极之妙;要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界限与端倪。无与有两者来源相同,只不过是名称相异而已,但都可称为玄妙。它不是一般的玄妙,而是玄妙之玄妙,是宇宙天地派生万物奥妙总的阀门。
凡是高手,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不同的译文。这不是我说的重点。我要推荐的重中之重我倒数第二句的奇妙。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就会理解为,“无,是因为叫做天地的起始本原,变成了有,世界万物就产生了。所以,如果面常常对天地之初,就只能观察其中的妙处,常常面对万物有别的世界,就必须观察万物的界限。
如果标点换地方,含义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版本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果运用心理学的认识发生学视角,意义就完全变了:因为,天地之初,万物还没有产生,天地的各个局部都没有区别,因此就无法给各个局部叫出不同的名字来。所以,人们常常没有欲望的时候,就只能顺其自然地观察天地的奥妙,面对混沌的天地人们只能无所求。一旦有了欲望,人们就必须要注意事物的界限,人的欲望不能超出事物的这个边界。这才是一种大智慧。”
言外之意,人们在大家都没有钱的时候,在都不知道如何挣钱的时候,谁对钱都无法生出欲望来。这就像中国人在20世纪改革开放之前的情形。改革开放之后,让少数人先富起来,谁都想去挣钱。中国真的有一段时间,似乎谁的手里都有钢材可倒卖,谁都想去倒卖钢材,结果绝大多数都是中间商,手里都没有钢材。到头来,落得一个大地真干净。愚蠢的人们,那里有什么大智慧呀?!
《道德经》第一章是阐述本原与万物关系的真相和真理。宇宙万物都是由本原所产生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人们常认为自然有界,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乃至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这就大错特错了。
那么自然有没有界限呢?其实,世界空间的边界是大到无外,小到无内。大到外边无边无际,小到极小,小的没有里面。大到极点成了小,小到极点成了大,大而小,小而大。人是绝对没能力超越自然出了所谓的“自然界”。道的运作是按自然规律来进行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绝对的真理,根本不存在道法神灵、道法领袖之类的事。人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才能有长久的生存道路。疫情告诉人们就是这个理。
有灵性才能理解第一章的深意:万物都有灵性,灵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生命,而灵性最高的就是万物之灵。万物之灵与其它生命或灵性物不一样,万物之灵可以解脱,方有自强与自由,才有自主与自立。所以万物之灵给其它存在物都以名称来命名。“人之道”基于“天之道”。人只要不着相,就看不到真相与真理,就不会心神复归大道;人在大道中观察大道真相真理,就知道世界的本原。要使自己心神复归大道,就得限制欲望。所以常常没有欲望或少欲才能观察到自然的奥妙。常常有欲望,欲望太强,心神就会被业力之魔鬼所牵制,不能复归于大道,干的事情就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甚至还会违反天道和人道。本体产生于本源,所以万物是一个整体。世界大道给人带来的是庄严的神圣感,众妙之玄,玄妙又玄妙,好像可以说得出口,但又说不出来,能够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道”,说不出来的才叫做“妙不可言”,才必须“只可意会,甚至神会”。“道”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真人只做不说,江湖骗子只说不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