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个月,才终于把道德经的书评全部完成,从书评一:做人开始,再到书评二:治国,最后为此章:自然。不难发现《道德经》中所讲述的内容,是老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微缩。而这一篇章,更多的是世界观的呈现。
我将此章书评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讲解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呈现的世界观,其次为我眼中的世界,最后为全书做个总结。
《道德经》中呈现的世界观
一、对立:无处不在的辩证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无的对立,在道德经一书中最为淋漓尽致地体现,从无生有,有中生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二、抱一:一为道。混同万物,万物皆道所生。
首先了解“一”是什么,如何产生?——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那“道”是什么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计息辽西,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也称它为“大”,进而推之其特征还囊括“逝”“远”与“反”。
那么为何要抱“一”?——答:“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如何抱“一”呢?——答:“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即知常-用常-顺常-归常,常道而行,养成习惯。
如果说,对立的思想无处不在,那么抱一,就是让看似对立的东西,有了共性,使之可以相互转化。
三、因果:亘古不变的因果论。
《道德经》只余字,大多是结论性的内容,因果关系的论证似乎微乎其微,实则不然,处处都有因果,只是倒推的反面因果罢了。如“智慧出,有大伪”“不尚贤,使民不争”“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都是因果的体现。做了某事,会有某种恶果,所以不做,便不会有(倒也有种谨慎行事的意味在其中)。
我眼中的世界
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已被前人探索,但当我意识到的时候,便再难忘记了。我眼中的世界是:万物共生,没有绝对的覆灭。
说到覆灭,有人会提到死亡。但即便把死亡当做终点,我们也依旧存在。假想死后干年肉体腐烂,只剩一堆残骸,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只是转变为了另一种物质,依旧存在于这个世界。死后的我们会被分解为十分微小的颗粒,我们会飘散、游荡在世间,兴许某些微粒会附着到其他生命体上,也许是成为植物养分的一部分,也许是被呼入动物体内,甚至可能以新的人类生命体征继续存在,只是在这个新生命体中,我们占据的部分实在微不足道。另外,在这个新生命体中,我们原先的意识早已消亡殆尽,只是和其他物质联合起来构成了有意识的新生命体罢了。所以万物皆有灵性这一观点,我是认可的,只是这个灵性,难以被唤醒。因为旧意识早已消亡。
有关意识,不得不提阿西莫夫写过的一套小说:《基地》。在后几本小说里,阿西莫夫构建了一个神奇的星球。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甚至一草一木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大家共享相同的意识、记忆、感情和感觉。星球上的生物个体死亡以后,组成该生物的原子会最终变成星球上其他生物和物体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星球上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死亡,只有各种物体之间的转化。意识是全星球物体共享,因此也不会消失。
欣慰我和阿西莫夫在物质的存在形式上想到了一起,差别在于意识是否能持续转移。现阶段的我相信,生命有三种方式延续,其中一种便是独立个体意识的延续(当然至今尚未有此技术)。假若我们人类的意识可以转移,死后只是躯体的更换,比如借助AI等,那人们还会有诸如“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之类的现象吗?我们还会在年老有所成后,功成身退,去悠哉享受所剩无几的生活吗?当然不会,因为核心支柱死亡已经倒塌。那意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机器人是否会具有自己的意识呢?人类个体的意识能否通过科技的方法实现转移呢?这是我期待的其中一个未来。
除了阿西莫夫的小说,还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超体》。《超体》中对细胞延续两种方式的介绍以及潜能开发至%后“我无处不在”的收尾,让我产生了希望能认识此电影的导演和编剧的冲动(第一次看电影会有这样的感受)。情节不剧透了,与我上文所谈的内容,有交集,也有其他未涉足的新奇之处。对于喜欢漫天遐想的人来说,或喜欢科技类电影、小说的人来说,值得看一下。
综上,我的世界观是:相信万物共生。支撑此观念的底层思想是:转换不等同于消逝。
简单回顾
由于《道德经》全书字数不多,所以倒也有时间和精力充分阅读。三篇书评,三个维度,也因此读了三遍。
最直观能读出来的,自然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告诉我们个人在发展过程中该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又该如何在社会人生领域做出抉择。简短总结前两章书评,可以发现,与其说《道德经》再告诉我们要做什么,不如说在和我们说不要做什么。
对个人而言,当不去做不应做的事情后,也就达到了立德修道、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了。
所以不应该做什么呢?——不自贵、不自见、不为主、不过强、不应不召、不为不争、不轻生贵生
不自贵:不处处显示与他人的不同
不自见:不因为有一点感悟而到处宣扬
不为主:不应强弱而为主为客,居下而交
不过强:不争强好胜,过刚易折、木强则折
不应不召:自知、自得、自处、自明,不为天下先
不为不争:处无为之事,恪守水的精神:善万物而不争
不轻生贵死:顺应自然,生时生,死时死,不轻声、不贵死
一言以蔽之:我同于众人,众人不同于我。
对国家统治者而言,当能做到“无为而治”“重民忌兵”“小国寡民”“局下而交”时,兴许是可行的治理之道。但诚如我在第二章中所言,在治国方面,我全然不懂,更无法观察、验证,所以此部分书评总结,仅供参考,有待细究(实践出真知)。
写在尾声。就像我一直提倡的:每一种我们接触的思想,每一位我们接触到的伟人、名人,都可作为参照,来更好的认识自己。所有的存在,无所谓对错,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法否认的特异性、完整性。因此,我们不必按照他人,来雕刻自己未来的模样。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