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道德经》第24章
无为之治——子明解读《道德经》(六)
(年5月14日)
“无为”可以说是整部老子《道德经》最核心的哲学思想,甚至可以说整部《道德经》都在讲“无为”。
我们先来看17章的一段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说,所谓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什么意思?老子要讲的是领导者心性的四个层次。也可以说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四重境界。
太上不知有之,太上就是最高境界了,不知有之啊,大家都不知道领导是谁,但是各方面的秩序、运作都非常的良好、正常;其次亲而誉之,大家都赞叹他,大家都对他有信心、追随他。再其次畏之,大家都惧怕他啊!最后侮之。大家都笑话他,背后取笑他,不听他的指令。
老子所推崇的道是“无为而治”,也就是说最高境界是不知有之,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看到很多的企业倒闭破产,究其原因,往往都是因为这个企业的掌舵人太“有为”了。
如果老板自己太能干了,往往他身边缺乏的都是具有担当与责任的经营型人才,甚至聚集的都是一些“无能”的人。不敢给老板提意见,说真话,混吃混喝。
要说“无为而治”的典范,这让我想到了日本的松下电器。
一个只上了4年小学的松下幸之助,带领3名员工白手起家,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电器制造集团——松下电器,被誉为“经营之神”。松下经营哲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企业家,被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先生,就深受松下的经营思想影响,甚至他直接继承了松下很多的“哲学衣钵”。比如“水库式经营”,“玻璃般透明的经营”等等。
在日本京都有松下纪念馆(PHP研究所),东京还有松下先生晚年亲手创办的政经塾,我们学院的同学们分别在、年两度前去拜访学习交流,大家都获益很大。
松下幸之助哲学理念很多,最核心的就是“谦卑与感谢”。他身体不太好,读书也很少,所以他把自己放的很低。他认为“每一个员工都比我能干,任何一个部下都比我有学问,他们个个都了不起。”尤其对优秀的员工,他都非常真诚而谦卑的与其洽谈,认真听取他对企业的意见。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经营哲学:"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作为松下电器的最高领导者,能够具有这样的姿态,大大的激发了员工们的自动自发性。在松下先生的激励下,全体上下奋发努力,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松下同时也为日本实业界培育了大量的精英人才!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自年松下幸之助创业以来,已走过百年。始终以"Panasonic承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全世界人们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地球的未来不断做出贡献。"为经营理念从事着企业经营活动。
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器公司,截止年6月,松下在全世界设有多家公司,员工总数超过,人。其中在中国有54,多人。年全年的销售总额已经为多亿美元,为世界造业强的第26名…
我们继续来看24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一段老子讲的是“有为”的过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指的是什么?他是一个比喻,就是垫着脚尖走路,迈着大步走路,大家想想你垫着脚尖来走路,你能走多远?迈着大步你走路,你能走多快?本来我们是想站的高一点或者走的远一点,但是我们过度的“有为”反而站不高也走不远。老子用这个现象来告诉我们,“有为”的过患和“无为”的好处。
后面接着四句是一个连续的排比: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我在上一章已经和大家讲过,在《道德经》里面,如果出现了这种连续排比的句子,大家一定要注意,这是重点中的重点。古人惜字如金,能够不惜重墨,说明这一观点太重要了。老子的这四句,让我想到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两位虽然是儒家和道家两个不同的维度,但是大道相通,圣人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的。他们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给大家讲,就是要我们“破除我执”。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执着于“我”,执着“我”的观点,“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很少有人会说,“我错了”。尤其是做企业的老板们,稍稍有点成绩就很容易陷入到“自以为是”的灯下黑。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能做老板的人多少都是有点成就的人,往往都觉得自己了不起,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听进别人不同的意见。
在我们尊勝学院我有重点讲这一节课——领导者切莫陷入灯下黑!因为说实话,在一般企业的员工尤其是普通员工啊,都不太敢也不愿意,也没必要去说真话,让老板不高兴。最好他高高兴兴就好,我也不得罪他,没准我还能多领奖金呢,如果说了真话而得罪了领导,搞不好还丢了工作。实在是没有那个必要啊。但是,对于老板来讲,“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他的一言一行足以让这个企业活或者死。所以老板陷入到了“灯下黑而不自知”,这就非常危险了!所以,在我们学院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
在儒家经典《孝经》的谏诤章里,孔子讲到,“天子有谏臣七人,诸侯有谏臣五人...”什么意思呢?所谓的这个谏臣就是提意见的人,朝廷里有专门为这个天子、诸侯提意见的官职,甚至是专门提反对意见的人。专门指证这个天子或者诸侯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不对。避免这个领导者陷入灯下黑。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典故就是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魏征是唐太宗身边非常著名的谏臣。他的工作就是给皇上提建议。大家想一想,有一句老话讲“伴君如伴虎啊”啊,如果说这个领导没有这种格局和气度,其实做谏臣这个角色是非常危险的。可能随时会掉脑袋的。好在唐太宗不是这样小肚鸡肠的皇上,他是一代英明之君啊,一代圣君。所以有句话叫君明臣忠。明啊,就是开明豁达、有格局有气度。下面的追随者就会更加的忠心。
今天我们讲企业经营也是一样,你这个老板有没有这样的格局和气度?能不能接纳别人给你提的反对意见?如果你有这样的格局和气度,当然你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完全不同的。唐太宗有这样的气度。所以关于唐太宗和魏征的经典故事很多啊,在《贞观政要》这本书里面记载很多,大家有时间可以找这本书来看一看。那真的是精彩,很多故事都充满了大智慧。
唐太宗和自己的妻子就是长孙皇后感情特别好。这个长孙皇后14岁就嫁给了唐太宗,所以感情很深。而且长孙皇后很有德行、有智慧。只是很可惜,36岁就早早的就去世了。长孙皇后去世后葬在了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啊,天天思念长孙皇后,就在皇宫院子里建了一个很高的楼。站在这个楼顶上可以远远地望到昭陵。以解他的思念之情啊。
有一次呢,他又想自己的太太了,刚好下朝,魏征也跟着他。他就给魏征说,跟我上一下小楼吧。魏征当然知道这皇上又思念长孙皇后了。上楼后唐太宗就跟魏征说,“你看见了吗?看见了吗?”魏征说,“皇上您让我看什么呀?”李世民就说,“昭陵啊,我在遥望昭陵啊!”结果这个魏征就说,“哎呀,老臣我老眼昏花了,昭陵我知道的,我以为您遥望的是献陵呢。”
这个魏征是真有智慧呀,他知道这个唐太宗自从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天天思念自己的妻子都无心工作了。但是皇上是一国之主啊,天天陷入到所谓的儿女情长,国家怎么办?人民怎么办?但是又不能这样去直接说皇上。魏征很有智慧,他说,“您是在看昭陵啊,我以为您在看献陵呢。”
注意,这个献陵是李世民父母的坟墓,也就是说,魏征用这样的方式提醒他,您是一国之君啊,如果思念自己的父母那是孝道,可以为天下人民做个好榜样。如果你天天想的是老婆,这个好像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榜样,其实魏征要表达是这个意思。但是魏征有智慧啊,委婉的给唐太宗提了个醒。意思是,“您是一国之君啊,要警觉自己的言行给大唐带来的影响啊!”
你看,当李世民陷入灯下黑的时候,身边有人立马指正他。这个多重要啊!一听魏征这么说,太宗马上就明白什么意思了。下了这个楼立马就命令身边的人,把这个楼赶快拆掉吧。你看,这个就是领导者的气量!同时也说明了唐太宗会用人啊。
所以,魏征去世,唐太宗非常的伤心难过,罢朝五天,五天都不上朝,为什么呀?伤心难过啊!命令文武大臣都要去为魏征送葬。魏征死,李世民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想必大家都听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啊。”他说,“魏征死啊!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对于企业经营者,最重要的就是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如果我们陷入到所谓的“自以为是、一己偏见”的灯下黑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的决策错了,企业怎么可能会有好的发展,所以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作为领导者,不可不慎!(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