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1章生死一如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7/24
治白癜风的中药 http://m.39.net/pf/a_4769864.html

子路大胆的问孔子,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生的事情都没有弄清楚,又怎么能搞明白死的事。孔子的意思大概是说,如果了解了生,就会知道什么是死。老子则更直接给了我们答案,他说“此两者同”,即生死一如。生在道中,死亦在道中,两者均在道中,只是名称不同,状态转换。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玄,我们也许不好理解,所以才要努力修行。修行的结果怎么检验,就看你是不是把它们看成相同。

不光生死相同,有无也相同。有人不禁要问,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这是一翻两瞪眼的事情。你说生死相同,我们勉强还能明白,因为人固有一死,因为可以视死如归,但有和无一样,实在是难以理解。老子知道我们的疑问和困惑,所以他在开头就警示我们,“名可名,非常名”。的确,思考和说话要很多名称,但是这个名称是有很多局限,并不能真实、准确表达我们认识的万物的自性。比如道,一旦提出来,就和那个绝对真理产生差距。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用冷静、恭敬、真诚的态度来听老子的话,而不是用自己以往的常识、经验去评判老子。

有和无都是道。有是无所生,但二者都是道,是道的不同形式的转换。我们可以用无的心态,来体会常道即绝对真理的存在;我们可以用有的视野,来感知天地万物在道中的成住坏空。

生死、有无,如果用道心来看,则没有什么不同。当你能把它们看作相同时,在你面前就打开一扇众妙之门。往里边窥探,你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什么是人能弘道。在物质方面,我们照顾不到每一个人;在精神方面,我们可以关怀到一切事务。我想,这也正是老子写作此书的目的之一。

人和一般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具有精神生命。只有不在有的物质层面打转,及早的提升到精神修养的道德层面,以期能“赞天地之化育”,才不辜负此生为人的责任。这对现代重视物质的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相关阅读:

《道德经》第08章——知者乐水;

《道德经》第38章——何必曰利;

《道德经》第42章——花未全开;

《道德经》第41章——大器免成;

《道德经》第70章——予欲无言;

《道德经》第71章——好为人师。

十年一觉教师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