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诵读经典道德经第60章治国烹鲜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5/17
北京有好的白癜风医院吗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治国烹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要像烹煎很小的鱼那样,不能时常翻动导致破碎。运用“道”的原则去治理天下,那些鬼怪就起不了作用了。不仅鬼怪起不了作用,神祗也不伤害人。不仅神祗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侵越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人都不伤害人,所以人们就能彼此相安无事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统治者要懂得为政的关键在于安静无为,要小心谨慎,节俭、爱惜民力,不能乱发政令扰乱人们。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

这一章主要讲“道治”的境界。天地间有阴阳二气,掌管阳气的称为“神”,掌管阴气的则称为“鬼”,圣人依照道的法则来治理天下,使阴阳交融成一团和气,所以鬼神就不能发挥作用了。不但鬼神不能发挥作用了,就连治世的圣人也好像无所作为似的,一切事情的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这便是道治的境界。在上一章中,老子论述了节俭的意义。尽管老子没有直接表达治国必须秉承“自然无为”的观点,但是自然无为是节俭的前提,实际上还是强调自然无为的思想。这一章老子依旧强调自然无为,如“以道莅天下”一句,表达的就是以自然无为来治理人下。自然无为的思想贯穿《道德经》的始终,一个人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要遵循无为的法则,只有这样才能得“道”。“治大国,若烹小鲜。”这里的“小鲜”即小鱼。小鱼骨弱肉薄,所以,当人们烹煎小鱼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不断翻折,这样势必会将小鱼煎碎。可见,烹煎小鱼也决非一件易事。其实,治理国家和烹煎小鱼一样,如果统治者恣意妄为,那样必然会导致国家混乱。在这里,老子以烹煎小鱼来喻指治理国家,旨在强调无为而治的重要性。统治者只有做到安静无为,才能使国家大治。否则,就会带来灾祸。统治者如果想使国家安定,就必须小心谨慎,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不要强加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无为而治的原则,这样才会起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如果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治理国家,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也会动乱不止。这句话以极其形象的语言概括了老子的治国谋略。“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鬼神信仰由来已久,究竟鬼神是否真的存在呢?在古人看来,它们的确是存在的。而按照现代社会的科学理论,鬼神自然是子虚乌有的,它们不过是人们心中畏惧、胆怯、妄虚的产物。我们暂且先不讨论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就老子的观点来看,如果一个时代呈现出阳气鼓荡的特征,或是一个人的身上充满了活力和朝气,那么我们便难以发现鬼神的踪影;如果一个时代呈现出阴气凄迷的特征,或是一个人的身上充满了颓废之气,那么鬼神就会莅临。老子的鬼神观颇寓有现代精神。老子认为,“道”是正气伸张的表现,它不但能压倒一切邪气,还能使充满邪气的鬼神没有立足之地,甚至使其丧失奇异怪诞的功能。所以,在大道面前,鬼神也就不敢胡作非为了。说到这里,鬼怪到底是什么?其实,鬼怪只存在于我们的思维意识之中,它并非客观的存在。按照老子的道的思想来推衍,“鬼怪”就是自然界不和谐的产物,自然界因内部不和谐而产生了“鬼怪”,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鬼怪虽然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奋斗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也创造出自己的杀手。这里所说的“杀手”,意义跟鬼怪差不多,但并不单纯指我们头脑中出现的青面獠牙的怪物,而是扩展到了科技领域,比如人类因为战争问题而发明的原子弹、氢弹,都算得上是欲望生出的“鬼怪”。这些“鬼怪”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人类利用聪明才智创造出的“鬼怪”,正在威胁着正常的生活。对此,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公开反对智慧,极力提倡无知、无欲。老子从人类的本性出发来考察欲望,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遵循自然大道,竭力克制自己的欲望,这就合乎了道德的标准。遵循了道德,鬼怪也就失去了威力,无法伤害人类了。人类无忧无虑,在自然界中自由自在,与天地和谐相处,一切都是自自然然、和和美美的。中国经历了将近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皇帝、王公不计其数,其中出了无数骄奢淫逸的暴君,也有很多强国爱民的圣明君主。宋仁宗赵祯就是一个颇受后世称赞的皇帝,明朝孝宗时翰林院庶吉士邹智在《立斋遗文》中说:“宋之英主,无出仁宗。”王夫之在《宋论》中说:“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就连自视甚高的清朝乾隆皇帝也称中国古代只有三个帝王是他最佩服的: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康熙、李世民都是开疆辟土、武功卓绝的帝王,而宋仁宗并没有如此的功业,甚至在位之时经常被西夏打败,并向辽、夏进贡岁币。那他为何能得到后世如此多的赞扬呢?就是因为他懂得为君之道,能以德服人。宋仁宗对待官员、百姓极为宽厚,而且时刻怀着仁慈之心。一天早上,宋仁宗起床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昨天晚上觉得肚子很饿,所以睡不着,于是就特别想吃烧羊。”身边的近臣听到后说:“那皇上为什么不下命令去取几个来?”仁宗听后说道:“近来听说皇宫里只要索要一次,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我享用。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下命令索要了,你们以后就会连夜宰杀,来供应我的不时之需呢!那么时间一长,就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精力啊!怎么能因为一时的饥饿,而开始无止境的杀戮呢?”在进士考试中,苏辙曾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看了试卷都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建议对其严厉制裁。宋仁宗却很淡定地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大多皇帝认为自己说话就是金口玉言,想怎么治理国家就怎么治理,想让谁当官就让谁当,就连著名的明君汉文帝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提拔了邓通这样的无能之人。宋仁宗在这点上就有进步,虽然他也想提拔自己喜好的人,但他能够接受大臣的意见,听取批评。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包拯把奏章递上去了,宋仁宗也有点为难。最后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愿意,并带领七名言官前去与仁宗理论,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七人中的唐介不客气地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宋仁宗被大臣们问得说不出话来,只得作罢。宋仁宗生性恭俭仁恕,百司曾奏请扩大苑林,宋仁宗说:“我继承了先帝的苑囿,还以为广,怎么能再扩建呢?”宋仁宗去世后,天下百姓如丧考妣,讣告送到辽国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痛哭道:“已经四十二年没有发生战事了!”史载辽道宗“惊肃再拜”,对左右臣子说:“我如果生活在中原,不过配给仁宗皇帝执鞭牵马,做一个都虞侯罢了!”宋朝在仁宗之时达到繁荣的顶峰,“唐宋八大家”有六个生活在这个时代,还有司马光、文彦博、富弼、范仲淹、晏殊、柳永等诸多名臣、文豪。大臣们说宋仁宗没有太多的长处,却唯独会做皇帝。正是因为他宽厚仁慈,以德为本,不对大臣、百姓肆意干扰,才取得了如此的评价。所以说,一个统治者,只有“不伤人”、不肆意妄为、不乱起兵革,如此才能有资格统治国家、治理天下。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