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无法回避的真相我们究竟上了谁的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9/12

大家好,今天是“蝉解芦氏道”系列文章的第6期,我们终于要涉及“什么是道”这个话题了。

通过前几期,我们大概熟悉了“生”“名”以及“无-有”这几个概念,叩开了理解“道”的大门。

但是,老子以来两千五百多年,“道”已经被五花八门的见解层层包裹,有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定见,所以我们还需要抽丝剥茧,一步步还原“道”的真相。

接下来,我们分以下六个主题来讲:

一、“道可道,非恒道”的真实涵义

二、理解“道”可能走入的误区

三、《道德经》的底层逻辑

四、老子的高维境界

五、提出“道”这一概念的缘起

六、芦氏道体系里的“道”

一、“道可道,非恒道”的真实涵义

一般谈及“道”的时候,很多朋友就会说:道不可说,一说就错。根据呢,就是《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恒道。

我在《庄子·大宗师》关于修真术的那个视频里,已经详谈过这个问题,这里再深入探讨一下,什么叫“道可道,非恒道”,恐怕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也未必了解它的真实意思。

其实这个话题呢,已经有人从哲学的角度解释过。

这里要用到一个哲学常识,即:一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常是成反比的。

也就是说,当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就越小,而内涵越小,说明提炼共性的难度越高,也就越难以描述。

比如:晓明、男人、人、动物、生物,你会发现,随着外延的逐步扩大,你对概念的理解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模糊。

那么,按一般对“道”的理解,其外延是无限大的,决定了内涵无限小,自然是难以描述,所以“道可道,非恒道”。

这个解释从逻辑上看没有问题,但在我看来,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它建立在对“道”的模糊认知上。

我们其实很难用“外延”和“内涵”这类的哲学术语,来定义“道”这样形而上的概念。

那么在芦氏道体系里,又如何理解“道可道,非恒道”这句话呢?

前几期视频,我们已经透露过一个重要信息:

道,就是念头从无到有走过的路(轨迹)。

可能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人类是凭念头(意识)来认知世界、感受自我的,而道的永恒、道的无处不在,就根源于人类念头的永恒、念头的无处不在。

而这个“无”和“有”,虽说一个是道的起点、一个是终点,但两者是一不是二,它们只是同一个地方(即我们的心)的两种状态,好比一盏灯的明和灭。

“无”即一念不生,这个境界是不可说的,因为一旦起心动念,你就离开“无”了,所谓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你只能去“信”,相信有这样一个境界,然后通过修行,证悟到这个境界。

所以,道的起点“无”,不可思维,难以描述。

另外这个“有”,表明已经起心动念,但心里的这个物尚不具体,所以《道德经》里的“有”,不是我们理解的有形之物,它也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

道,就是从无到有,但是这两头都难以具体描述。

像上期视频举的例子,“无”和“有”,就是类似“始发站”和“终点站”这样的概念。

一旦你试图具体描述它,比如你说,从北京站到上海站,你把这个道固定下来了,道就无法涵盖从北京站到天津站,或从北京站到杭州站了,它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这,就是“道可道,非恒道”的真正含义。

那么,“道”到底是“可说”还是“不可说”呢?

当然是可说!

很简单,从无到有的这个所谓的“恒道”,已经深入高维境界,一般人离着它还十万八千里呢,你得根据过来人给你指的道(非恒道),先使劲往前走,哪天走到了那个临界点上,然后再“不可说,不可说”吧,早着呢!

您想啊,如果道连指都不能指的话,老子也没必要写那五千言的《道德经》了,对吧?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一点,什么叫“道可道,非恒道”,大家体会一下。

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点,是理解“道”可能走入的误区,我们结合哲学史上的一些类似概念来谈,这样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二、理解“道”可能走入的误区

我们读《道德经》常有的一个误区,就是把逻辑自洽等同于理解正确,甚至当成自己的创见,但是有没有可能,你只是在重复那些并不新鲜的观点呢?

比如,您听说过“逻各斯”吗?

逻各斯,是古希腊时代的哲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存在之谜的一个概念,当代学者把公元前五世纪之前,哲学家们对“逻各斯”的种种表达总结了出来,内容比较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1、任何讲出的或写出的东西;

2、所提到的和与价值有关的东西,如评价、声望;

3、灵魂内在的考虑,如思想、推理;

4、从所讲或所写发展为原因、理性或论证;

5、与“空话”“借口”相反,“真正的逻各斯”是事物的真理;

6、尺度,标准;

7、对应关系,比例;

8、一般原则或规律,这是比较晚出的用法;

9、理性的能力,如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逻各斯;

10、定义或公式,表达事物的本质。

——《希腊哲学史》英·格思里

各位发现没有,很多人对于“道”的理解,其实很难脱离这个“逻各斯”的范围,比如:事物的真理,尺度、标准,一般原则或规律、理性的能力等等。

那么,老子的道跟“逻各斯”有关系吗?

老实说,没多大关系!

然后我们再看另一个概念,叫“绝对精神”,这是黑格尔在两百多年前提出来的:

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这种精神实为一种逻辑思维,是脱离了人并与客观世界相分离的,只以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绝对精神是一种活生生的、积极能动的力量。

尤其黑格尔提到了,这种“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这是不是跟很多朋友理解的“道”,非常像呢?

《道德经》第25章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那个“道”,莫非就是黑格尔说的“绝对精神”吗?

当然不是!

所以您看,这个世界的存在之谜,其实早在N多年前就已经被东方、西方的智者们思考过,而且大多已经给出了逻辑严密的论证。

更有甚者,很多人对道的理解,尽管表面上并没有把它人格化、偶像化,也几乎是无限接近于西方文化里的“上帝”了。

不是很多朋友都认为“道”创造一切,无所不能吗?

所以我们读《道德经》,站位高一点,见识多一点,并没有坏处,没必要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因为你要知道,《道德经》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不是只为一时一地的人而写。

如果思维还停留在中国人的东西、外国人的东西这个层次,那说明你还没有理解《道德经》的精髓,也没有真正明白《道德经》的普世价值。

将来《道德经》一定会真正走向世界,那时咱们去跟西方人介绍《道德经》,介绍什么是“道”,别人一听就说,哦,我知道了,原来道就是我们古希腊哲学里的“逻各斯”啊,或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啊,甚至说,这个道,不就是我们的“上帝”吗?

那时候,咱们情何以堪呢?

但实际上,老子的“道”,跟上述所有这些概念都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呢?

下面有个简单的选择题:

(A)有人,才有道

(B)道独立于人而存在

选择A,或选择B,一个往东,一个往西,这就叫分道扬镳。

显然,西方哲学理解的“道”,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而我们很多研究《道德经》的朋友,其实不知不觉上的是西方这条道,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

比如:芦老师常给学习者提的一个问题,就是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来的:

问:假设天地有10亿年,那么我们认为的“道”,是不是至少10亿年加一天呢?

如果你回答“是”,那么可以推论,上面那个选择题,你的答案是“B”——道独立于人而存在,黑格尔讲的那个“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所谓的“绝对精神”,应该和你理解的“道”差不太远,对不对?

而我们前面一再讲过,《道德经》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而道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途径,所以我们的答案应该是A:有人,才有道。

有朋友说,你这不胡说吗?难道有了我这个人,才有天地。

是的!《道德经》里的天地,是你用你的“道”认知的“天地”。

而你之前的道,你之前的天地,跟你这个人没有关系。

这是《道德经》最难理解的地方,用芦老师的话说,不想明白这一点,就不可能读懂《道德经》。

我们看关于“逻各斯”的解读,它的第9条“理性的能力,如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逻各斯。”

这种说法似乎接近我们的“道”,但还是只对了一半,我们也可以说:人区别于动物,有人才有“道”。

但是,西方文化里所认为的“理性的能力”,是基于自我意识的思维能力,跟“道”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这一点,在西方心理学大师荣格的著作《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中有很多论述。

比如荣格说:

对我们(西方人)而言,没有了自我,意识不可想象……东方则不然,他们不认为意识没有了自我,有什么难以理解之处,意识本就可以超越自我的限制,在它的‘高级’形式中,自我完全可以消失不见。

他还说:

东方所称呼的‘心灵’,与我们的‘无意识’反而较接近,而与我们所知的心灵(意识、理性)距离较远。

那什么叫“无意识”呢?

荣格首先阐述了意识和现实的关系,他说:

我们对所谓的实在之任何经验,事实上都是精神的,凡是可想、可感、可知觉到的,全是精神的意象,我们能产生意象之处,也就是世界存在之处。

如果您看了我第4期关于“名”的那个视频,那么荣格这段话,完全可以视为他对“名世界”的描述。

接下来荣格解释了“无意识”,他说:

我们深知我们都是囚于精神之内,为其所限,因此我们也准备承认其间有我们所不能确知的因素,我们称之为‘无意识’。

荣格的论述看似深奥、复杂,但如果联系《道德经全景图》来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之下”(西方)和“一之上”(东方)的区别。

老子的“道”所深入的,正是西方最有见识的人也仅能模模糊糊感受到,但并不真正理解的“无意识”领域。

其中《德经》讲我们如何由“一之下”翻到“一之上”(开悟),而《道经》则讲“一之上”的事情(悟后起修),所以帛书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从修行次第上讲,是正确的。

大家仔细看,老子的“道”,即从无到有这一部分,都是形而上的“无意识”的领域,所以不可用理性去理解。

老子为什么强调“绝圣弃智”、“损之又损”、“致虚极、守静笃”等等,这些都是通往更高境界的方法。

所以深受东方文化熏陶的荣格不无遗憾地谈到:

在我们这里,人无比的渺小,上帝的恩宠则布满一切;可是在东方,人即为上帝,人靠自力救赎。

结语

好了,今天我们其实是重点探讨了,在对“道”的理解上一些可能存在的误区。总而言之,一切向外求索的“道”,可能都偏离了《道德经》的主旨,也无法脱离前人的窠臼。只有先走出这些误区,才能真正把握“道”的精髓。

这期就到这里,蝉大侠解读“芦氏道”,咱们下期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1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