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读懂3种无的智慧,也就读懂了道德经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12/8

文章作者:琢磨君

老子《道德经》开篇便向世人阐述“无”和“有”的关系——“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我们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当我们越活越明白后才发现:幸福不是“有”,而是“无”;比如说,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才是真正的幸福。有些东西,我们得到了,不一定幸福;有些东西,我们失去了,反而会更加幸福。

我们在读懂老子《道德经》的时候,首先要悟透“无”的智慧。当我们读懂以下三种“无”的智慧,也就是读懂了《道德经》。我们来一起学习学习!

01无用为大用

人往往比较功利,对自己有利处的东西称作是有用,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东西称作为无用。比如说,不想穿的衣服,生活垃圾,淘汰的电器,都是称之为无用的东西。

殊不知,无用和有用都是相对的,正如《道德经》第二章所写: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但是,我们以为无用不一定是真正的无用,反而还会有大用处。比如说,水杯的实体部分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它的功能反而是空无的部分;房子的墙面、地板、窗户是人们看得见的部分,但空的部分才是真正具有居住属性的。

老子把“无”视为天地之始,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正是有“无”的存在,才孕育了宇宙万物,更是衬托了有形之物的作用。这就好比是天下的人都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陋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恶的存在。

生活中,我们还经常误以为空气、阳光、水、风等等常见的免费资源无用,其实它们的作用是巨大的,没有它们,人类根本运转不下去。当我们悟透了空的部分作用更大,无用的东西往往有大作用,我们也就慢慢悟透了《道德经》的思想精华。

02无争为大争

老子《道德经》中8次提到了“不争”二字,为什么他老人家如此强调“不争”的重要性?因为老子悟透了一个道理——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天的规则就是,越是不争最后受益越多。

老子用水举例说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名夺利,因势而导,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但是他反而最接近于“道”。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因为水往低处流,与世不争,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

老子还有天地来举例: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依然是与世无争,所以它们能够长久生存。

天之道,是不争,利而不害;人之道,也是如此,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表面上是不争,其实是更高智慧的大争;不争道德上的输赢,但是最终获得的实在利益往往是最大的。

生活中,与人相处,一争两丑,一让两有。争是聪明,是本能;不争是度量、格局、境界、智慧。争的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因小失大;不争的结果是,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正如处世奇书《菜根谭》所说:“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我们有心作为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我们无心争抢反而“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说,不争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无争为大争,悟透了这个道理,也就可以慢慢读懂《道德经》。

03无私为大私

《道德经》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