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民之饥,以其上①食税②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③,以其上之有伪④,是以难治。民之轻死⑤,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道⑥以民生⑦为⑧者,是贤⑨于贵生⑩。
译文
人民之所以饥苦,是因为统治阶层享受税收过多,所以饥苦。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阶层之有伪(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是因为统治阶层求生往多超过限度(过度贪求生活的骄泰奢侈)过分榨取民财(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惟(为,是,有,以,顺从)道为国计民生而为政以德,是美善于重人贵生。
注释
①上:(1)(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3)上天;天帝。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4)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如: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5)君主;皇帝。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6)统治阶层;为政者,当权者。统治阶层一般指上层社会人群,与被统治阶层相对,但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民主制度社会,被统治阶层翻身做了社会主人,即人民成为统治者后,随着公权力的受托,产生了民众的受托人民主,人民内部逐步形成统治阶层和非统治阶层。统治阶层制宪和通过自己的政党提名民主参选人,非统治阶层选举民主。统治阶层制宪权源自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权力有二,另一权力为民众选举权。统治阶层是领导者角色,社会稳定的压仓石。统治阶层的民主化是人民性完整体现,统治阶层的民主化就是制宪和提名民主参选人。
②食税:享受税收,享受税赋;靠赋税而生活,靠税收而生活。
税:(形声。从禾,兑(duì)声。本义:田赋,征收的农产品);泛指一切赋税。如:税政(税收政策)、税珰(掌管税收的宦官)、税敛(税收)、税率(计算课税对象每一课税单位应征税额的比率)、税粮(元明两代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税项(税收的款项)、税赋(田赋)、税课(赋税)、税厘(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税租(租税。田租和赋税)、税银(税金)。
③难治:难以治理,难以统治。难:难以。难以:不能﹔不易;几乎不能。
④伪:(1)有意做作掩盖真相;假(跟“真”相对),不真实。如:伪言(虚假的言论);伪名(假名);伪行(虚假的行为);伪命(虚假的命令);伪辞(虚假的言辞);伪态(虚伪的态度);伪意(虚假的心意);伪戾(诈伪乖戾);伪俗(诈伪的风气)。
(2)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如:伪政府;伪组织;伪庭(伪朝);伪师(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军队);伪朝(伪、非正统的王朝)。
(3)违背法则的人为,矫饰,欺诈。如:伪诈(欺诈);伪怠(欺诈懈怠);伪服(骗居尊位);伪人(伪夫。伪善、诈伪之人);伪巧(诈伪奸滑);伪臣(诈伪之臣);伪民(诈伪的人);伪行(诈伪的行为)。
(4)伪装;假装。如:伪廉(假装廉洁);伪行(假装出某种行为;假装);伪冒(假冒;冒充);伪从(假作同意);伪让(假意谦让)。
(5)伪通为。《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为即“伪”(伪装、假装)。--《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6)伪造,假作。如:伪易(作假偷换);伪作(假造);伪从(假作同意)。
⑤轻死:以死事为轻,不怕死。
⑥惟道:以道,听从大道,顺从大道,遵从大道,为道,是道,有道。
惟:1)(1)(形声。从心,隹(zhuī)声。本义:思考;思念)
如:惟思(思虑);惟度(思考忖度);惟念(思念;考虑)。
(2)为,是。
万邦黎献,共惟帝臣。——《书·益稷》
不变惟何。——[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3)有。相亦惟终。——《礼记》
(4)听从,随从。如:惟惟(听从顺服的样子)
(5)愿,希望。如:惟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
(6)在于。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书·大禹谟》
2)〈副〉(1)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
惟明克允。——《书·舜典》
(2)惟,独也。如:惟一惟精(精诚专事,毫无杂念);惟义是从(只要有道理就坚决服从);惟口起羞(谓言语不慎,招致羞辱);惟利是求(一心为利,别的什么都不顾);惟精惟一(精纯专一)。
(3)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又”。如:惟新(更新)
(4)相当于“犹”、“还”。惟,犹犹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5)用在句首,表希望、祈使。
(6)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与”、“和”
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书·多方》
(7)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则”。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书·吕刑》
3)〈介〉(1)由于,以。
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书·盘庚中》
⑦民生:民众的生计、生活;人的本性;人生;生民,民众;人口生殖。
民生,民是指人民,民生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项,例如衣、食、住、行、就业、娱乐、家庭、社团、公司、旅游等。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广义上的民生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民生”一词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就有记载,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⑧为:为政。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得道贵德尚法遵循规律实行法治,即“德政”。以:用,依靠,依据;德:得道守法遵循规律。
⑨贤:(1)(形声。字从贝,从臤(qiān),臤亦声。“臤”,左边的“臣”,是竖立的眼睛,意为“奴隶的眼睛”。右边的“又”,是手。下面的“贝”,是钱。眼睛和手,控制钱。本义为“驾驭臣属”,引申为“牢牢掌握”。“贝”指钱币、财富。“臤”与“贝”联合起来表示“牢牢掌握财富”。本义:量入为出的人。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善于理财的人。理财家。引申义:1.会精打细算。会量入为出。会过日子。2.有理财能力。3.有才能。4.有才能的人。转义:多财)(2)有道德的。(3)尊重;崇尚。(4)良,美善。
⑩贵生:尊重生命,尊重生灵,注重养生。重人贵生,这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亦是其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之一。从《老子》所强调的“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视”,《庄子》所说的“保生”、“全生”、“尽年”、“尊生”,《吕氏春秋》所说的“贵生重己”,到《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等,始终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贵生是人类之美德。“生”,指生命。它来源于自然,并与自然构成有机整体,是“精气之所集也”。生命的结构分为五个层次:(1)命,指道,为始生者;(2)炁,精气,生命的来源;(3)形,生命之形体;(4)神,生命之知、情和意;(5)性,即养成者。《本生篇》说:最初创造生命的是天,使它得到保养和生长的是人。能够保养天所创造的生命而不加损害的人就是天子。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保护天赋的生命与人性,这是人间设立官吏的根本原则。人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就是“贵生”。应观察天地变化之机,分辨万物生长之利,以促进生命的发展,使万物各尽其年。护养万物、维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是圣人的重大责任。
资料
上与群臣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译文
(唐文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讥笑他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外户可以不闭,商旅可以露宿。
(唐文皇)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