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网文爱好者学国学经典系统五道德经的最终理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9/9

做为现代人,对古文有理解障碍,所以我把更容易理解概念的第二章做为钥匙。

其实,不考虑理解的困难,八十章才是道德经整本书的钥匙。

看看道德经的最终理想是什么,才可以准确的把握道德经全书的基调。

如果最终理想是位列仙班或者以身合道,那道德经自然是长生不老的秘籍。

如果道德经的目的是宇宙移民,自然要考虑宇宙起源问题了。

道德经的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这就把道德经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众经之首,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即使我们没有读过道德经,其中的理论仍然植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读道德经,常常会发现:啊,这个道理我知道,还经常说。

但是道德经仍然是人写的经典,不是神喻。因为是人写的才伟大,才经典。

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图片里能够看到王弼的解释:小国寡民尚且能够回归古时的理想国度,何况是人民众多的大国呢?所以用小国举例。

我只能说:扯淡。一个村子随着发展,也会演化出难以解决的矛盾,更别说大国了。社会不可能倒退,就是停滞也意味着文明的被淘汰。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伯:十百。二五为什,百人为伯,古军队编制。)

王弼解释:说百姓虽有数量众多的兵器工具,也用不上,何患不足呢。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王弼解释:百姓用不到多余财富,只是把自己当做最珍贵,不贪财富。所以各安其居,重视死亡的威胁,不向远方迁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有车船,用不着去坐;有军队,用不着排兵布阵;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古代。享受吃饱穿暖,安居乐俗的生活。邦国之间的百姓一生不发生交流。)

王弼解释:无所欲求。

对于专家(王弼是古专家吧)为了神化道德经,因为无法容忍道德经中的逻辑冲突,强行扭曲解读,无视吧。

这一章最核心的就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就是道德经的最终理想:百姓或者社会平安喜乐健康的生活。如此,文明传承才能久远。(就是今天的共同富裕。)

从第二章,百姓对于“美、恶、善、不善”的价值,自发的出于本能、本性的选择。第三十三章,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不断成长,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第八章,第七十八章,百姓如水一样凝聚一起,万众一心,百姓爆发的力量无可阻当,社会的发展也将无可阻挡。

从第三十八章,“德、仁、义、礼”,随社会发展递进演变。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即使“圣人”一直正确,也难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到难以调解,最终走向叛乱分裂。(从现代企业来说,老板员工同甘共苦,仍然不能保证员工成长以后的出走。甚至带动公司分裂。员工充分的成长空间还会加速进程。)

汉初遵从老子学说,给百姓休养生息。社会快速发展,随着内部矛盾激化(豪强势力压不住了),也为了打击外敌匈奴,不得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可以理解,道德经无法在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下解决社会发展带来的“道”的演化,只能用“小国寡民”限制社会发展。却背离了全书的逻辑:保证并促进社会发展,使文明传承有力量保证。

道德经中的矛盾也体现了中国历史中的两种主要冲突,官于民的冲突,上层和底层的冲突。

历史的每一种选择,都是必然。

历史发展到今天,新中国有了新的选择:人民当家做主。

还是从现代企业来说,员工成长到要求分裂怎么办?大可以尊重员工的意愿,甚至推一把,把员工的分裂看成产仔,让员工成立子公司。即使以后子公司发展的很好,好到吞并了母公司,公司仍然还在。如同春秋前后的历史,周的分裂到秦一统。

当然,现代企业分裂吞并,无需战争。不过好像也不次于战争了。

到现在,已经基本理清道德经的骨架,理解了道德经的逻辑脉络。下次从第一章开始阅读。

#哲学思想国学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3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