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儒释道三分其一,其中道家文化起源和发展于本土,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底蕴,时至今日,儒释道相互兼收并蓄,形成统一的、独特的华夏文化。
提到道教,就不得不想到“道”的概念,不得不提到《道德经》这部祖经。
《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也被人称为《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奠基之作,对后来的先秦诸子百家均由深远影响。《道德经》走出中国哲学的开创之路,以“道”与“德”为纲目,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并且大部分观点着眼于契合政治和治理,道德经历经千年传承,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内圣外王”之学,更被推崇为万经之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世界上除《圣经》之外,被翻译为外文的发行量最大的文化名著。
一、“大道至简”的说法
“道”在中国哲学体系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简单而言,道的意思是“终极真理”。“道”的概念,不仅仅被传统哲学流派中的诸子百家重视和吸收,也被中外的其他宗教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所使用。
关于“道”,一个流传至久和认知至广的说法就是“大道至简”,人们普遍认为“大道至简”是老子和《道德经》的核心理念,对其的理解也以“万事万物最根本的道理、规矩和规律,在本质上是比较简单、简约和简化的”这一说法为最常见。
可惜的是,这一起源和说法都是错误的!
二、“大道至简”的起源
首先,“大道至简”这句话在《道德经》原文中并不存在,而是后世的道学和哲学家对老子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延伸,非常幸运的是,这四个字与老子的思想高度契合。
网上也有一种说法,《道德经》原文有三句话:“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这三句话其实也是后人攀附之作,所以“大道至简”并非起源于《道德经》。
其真正的出处,应该是五代时期陶坛所撰的《还金述》:“是知立乾坤,运水火,应天符,合三才,然后得为之丹砂矣。妙言至径,大道至简。譬如造化之於万物,非能大巧,使其青黄赤白,一一之相类乎。是禀性合真,自然之理也。”
三“大道至简”的质疑
人们对“大道至简”的解读基本形成惯性:大道理在本质上是很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这种误解再搭配上“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经”的俗语加持,江湖味满满,却备受青睐!这种对《道德经》和“大道至简”的误解,像街边耍把式售卖的大力丸一样,扭曲和耽误了很多人的思维。
我们从思维的角度来验证一下,道德经是老子所著,以他的思维层次,足以把握核心、洞察本质,所以大道至简就是老子把本来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大道理,硬生生拼凑了字,然后还能够流传千古?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其次,既然大道可一言蔽之,那么上下三千年,后世先后出现多少仁人志士,这其中又有几人真正明白了,真正洞察了,真正掌握了至简的大道?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
最后,难道是老子故意为之?藏着掖着不肯将真正的至简之道表述和流传出来?这个说法值得怀疑,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乍一看是尹喜强烈请求老子留书,有点强求的意思,但细细一想就不可能。
我们看看老子的成长经历: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老师商容教导之时,老子总是寻根问底,他天生就对知识拥有强烈的渴望。老子困惑于世间万物,他经常仰头观看日月星辰,俯首思索山川河谷,甚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几年后,老师商容感觉教无可教:“实乃老夫之学有尽”,继而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据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收藏天下典籍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这下,老子如鱼入大海,燕归山林,逐步积累了丰富学识,他的学问远近闻名。
从他的经历和《道德经》的学术水平,我们知道到达这样的境界,老子必然有着极其开阔的胸襟,对于自己能够领悟和传播真正的大道,老子必然毫不介怀,甚至乐于施行。
四、“大道至简”的真谛
其实在“大道至简”的理解和解释方面,我们犯了以后世之意,推导前世之文的惯性思维,这是一种语义上的误读和误解。
误解一:将大道的大解释为大小的大。我们看看“大”这个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字,一部分是“一”字,结合起来理解就是“人”得了“一”。“一”在老子的概念中,或者道德经的论述中有参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这个“一”是“道”的衍生,可以理解为“道”的表现和呈现,也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就是“道”本身。
所以,“人”得了“一”或者说“道”,就成为了“大”,那么这个“大”就绝对不会是大小的意思,这个“大”,我们可以简单地、暂时理解为就是“道”本身,这个“大”贯通天地人三才,连接宇宙乾坤四极,“大”道的含义应该是权威学说、系统学说、规律学说、价值学说的意思。就像《大学》一样,意思是大人之学、为大之学、培养国家治理者的学问,不可简单地理解为成人之学,《易经》中常以“大”代表国家统治者,如《大过》《大畜》《大壮》等卦。
误解二:将至简理解或者解释为极致的简单,古汉语是以字表意的语言,“至”和“简”应当是两个字,两种意思。这其中,“至”应当是周到、系统、全面和圆满的意思,指代老子心目中周行不殆的道,本来面目的道;而“简”是由繁到简、由道及用的过程,指代人对道的感悟、理解、解读和应用。
综上,老子对道的理解,和他通过《道德经》的微言大义,以及后人对老子和《道德经》的认知感悟,非常幸运地碰到了“大道至简”这个词,“大道至简”的真正含义就是:
天地万物周行不息的原因就是存在自成一体的规律和规则体系,这种规律和规则体系容纳天地、涵盖万物、无广不至,至微不及,人可以体悟、理解和同频这个规律和规则的体系,以便于将这种规律和规则应用到自身的生存、繁衍和发展范畴,这种应用不必像规律规则那样周全,反而应该简单、直接、精准和透彻。
五、“大道至简”的案例
这个道理很清晰,但是理解难免晦涩,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分别体现和理解“大道”、“至”与“简”的关系:
1.案例一:AI的创造和应用
年最火爆的概念就是AI(人工智能),作为开创性的AI程序,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在发布两个月之后,月活跃用户超过1亿,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几乎搅动了整个科技圈。
ChatGPT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新闻、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3月14日,OpenAI发布了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号称该AI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解决更加困难的问题。
我们单纯以这个例子来类比,研发创造AI,以及AI智能化运行的原理原则就好比是“大道”,AI完成撰写新闻、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的表现就是“至”,而人类通过电脑、手机和AI聊天、使用AI的方式就是“简”。
AI的创造规则是系统周全和异常复杂的,但是AI的使用方式是简单和直接的。
2.案例二:一辆汽车的生产和使用
当下,汽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路上随处可见,乘坐毫无困难,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无论是客车还是私家车,或者是燃油气还是新能源电车,我们可以自行开车,或者乘坐车辆,及能够实现从某地去某地的旅程,简单至极。
但是作为汽车的生产厂家们所要做的就不可能如此简单了,他必须要懂得汽车的驱动原理、必须懂得材料性能,必须懂得生产技术和工艺等等,从生产的角度,一定要掌握全部理论、硬件甚至软件的知识、装备、人才、技能等等因素,而这些一定是系统、全面、周全和精密的。
所以,生产角度所需的人、财、物和知识技能就好比“大道”,应用角度的驾驶技巧、乘车方法就好比是“简”。
综上,对于“大道至简”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道是系统周全的原理原则体系,人之所以悟道行道,就是要将道的原理原则转化为易于理解、接受和应用的思维、工具和方法。
“大道至简”实际上的含义就是“简中求道”,而懂得了“简中求道”的内涵,才能通过“以简驭繁”,最终实现“道法自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