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德道经特殊手法显示出的圣人形象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5/7/20

望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沌沌兮若婴儿未咳,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鬻人昭昭,我独昏昏;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忽兮其若海,望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以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从帛书本)

望:远望茫茫不清晰,有盼望归顺之义。从帛书乙本,河本、王弼本作“荒”。兮:从河本、王弼本,按“楚辞”(老子是楚国人),帛书本作“呵”。

未央:没有尽头,没有完。

熙熙:兴高采烈的样子。

飨:从帛书本“乡”同飨,河本、王弼本作“享”。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享用美食。

太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典礼时,猪、牛、羊三牲全备,为丰盛的宴席。

我:按《说文》“施身自谓也。谓用己侧于众中,则自称于我”,张果《黄帝阴符经注》“圣人于我以中自居之谓也”,是“圣人”的自称,代指“圣人”,非作者本人。

沌沌兮:帛书本作“惷惷呵”。此三字原在“我愚人之心也”后,从马叙伦《老子校诂》之说“此三字当在如婴儿未咳’上,所以形容婴儿浑沌未分,不知咳笑,与累累兮’对文。”

咳:《说文》“小儿笑也”。

累累:疲劳倦怠的样子。

遗:遗失、丢失。

愚:古义憨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愚人之心:使人心憨厚纯真。

鬻(音欲):粥糊,喻指糊涂。从帛书本,河本、王弼本作“俗”。

昭昭:明白清醒的样子。

昏昏:昏昧无知的样子。

察察:明细苛察的样子。

闵闵:可怜忧愁的样子。从帛书乙本“闽闽”通“闵闵”、“悯悯”,河本、王弼本作“闷闷”。

忽:微妙难测之貌。从帛书甲本,通“惚”。帛书乙本作“沕”,河本、王弼本作“澹”。

望:从帛书本,河本作“漂”,王弼本作“飂”(辽)。

有以:有所作为而满意。顽以鄙:由于粗鄙愚顽无知,从帛书本,“以”河本作“似”,王弼本作“且”。

食母:像婴儿一样仰食于母亲。母:母体,根本,喻指哺育万物的大道。

译文:

远望茫茫没有尽头啊!众人兴高采烈地走来,像是春天祭祀时登上高台享用盛大宴会的美餐。唯独“我”恬静淡泊,像是没有反应;浑浑沌沌啊像是婴儿还不会笑;累累倦怠啊,像是无家可归。众人都富足有余,唯独“我”遗弃丢失,“我”使人心憨厚纯真。糊涂人都明白清醒,唯独“我”昏昧无知;糊涂人都明细苛查,唯独“我”可怜忧愁。深沉不朗清啊,像大海;茫茫不可见啊,像是永无止境。众人都有所作为而心满意足,唯独“我”由于粗鄙而愚顽无知。唯独“我”与众不同,推崇哺育万物的母亲——大道。

解读:

本节文句属于传世本第二十章,删除了前文“绝学无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距何若?”这几句与本节文句文义不通,另有所属。本节中的“我”代指“圣人”,“我”与上一节中的“圣人”相呼应,因而与上一节在文句顺序和文义上保持整体的连贯性。“望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与上一节“百姓皆属耳目焉”相顺承,“众人”即“百姓”,“望”与“皆属耳目”近义。“贵食母”与“圣人皆孩之”相应,“愚人之心”与“为天下浑心”呼应。

本节与上一节的内容都是描述圣人的形象。上一节是从“德”(包括“善”、“信”)的角度刻画,“圣人”具有高尚的色彩;本节则相反,把“圣人”刻画成卑微的形象,“沌沌”、“累累”、“昏昏”、“闵闵”,“泊焉未兆”、“顽以鄙”,突出了“圣人”的“无为”。本节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圣人”与“众人”、“鬻人”相比较,突出了“圣人”的“卑微”,实则是赞美“圣人”。恰如庄子归纳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见《庄子·逍遥游》)。本节文句还具有类似于白描的特点。最后总结出“贵食母”——“圣人”遵从大道。

《圣人篇》共包含四节文句,至此结束。本篇的主旨就是描述“圣人”,贯穿于全篇的主线是“圣人”和“无为”。《文子·道原篇》:“圣人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情。故通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这与老子文都体现了一个内涵——“圣人”“无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4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