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37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7/8/15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37

逸尘

发明宗旨

老氏所宗,以虚无自然为妙道。此即楞严所谓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者,是已。此正所云八识空昧之体也。以其此识,最极幽深,微妙难测,非佛不足以尽之。转此则为大圆镜智矣。菩萨知此,以止观而破之,尚有分证。至若声闻不知,则取之为涅槃。西域外道梵志不知,则执之为冥谛。此则以为虚无自然妙道也。

故经曰,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外道、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此言识精元明,即老子之妙道也。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由其此体至虚至大,故非色。以能生诸缘,故非空。不知天地万物皆从此识变现,乃谓之自然。由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故谓之妙。至精不杂,故谓之真。天地坏而此体不坏,人身灭而此性常存,故谓之常。万物变化,皆出于此,谓之天地之根,众妙之门。凡遇书中所称真常玄妙、虚无大道等语,皆以此印证之,则自有归趣。不然,则茫若捕风捉影矣,故先示于此,临文不烦重出。

佳馔:美好的食物。

拘舍离:古印度外道六师之一。认为众生苦难,不是因缘所致,而是自然形成。

攀缘心: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如老人之攀杖。又,心忽彼忽此,驰逐外界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此处,忽在彼处,谓之攀缘。

大圆镜智:显教四智之一。转第八识可成此智,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诸法,能现众生诸善业和诸恶业,有如大圆镜。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

老子所依崇的,是以虚无自然为妙道。这就是《楞严经》所指出的:“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者”。这就是未被人们认识的八识之体。这个第八识,是幽深难测,十分微妙。只有佛能认清它的面貌本质。如果转八识就能成大圆镜智。菩萨是知道这一道理的,用止观的修法来破除障碍,探测它的微妙,但还有次第品位的分别。至于声闻由于不明此理,就取之为涅槃。西域的外道,不明此理,便以之为幽隐不显的真理,称之为冥谛。老子则认为是虚无自然之妙道。

所以佛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成声闻缘觉、诸天外道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蒸沙欲成佳馔,终不能得。”什么是二种根本呢?第一种根本,就是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的根本,因为不知常住真心是性净明体,而用妄想心,但此心不真,所以造成轮回相续。也就是你现在与诸众生,把攀缘心用为自性。第二种根本,就是无始以来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本来是清净之体,就是你的那个精妙的识精,本来就光明遍照,能生种种因缘。但你们把本有的珍宝藏了起来。由于藏得太久,就像遗失了一样,但并未遗失。

这个识精元明,就是老子所说的妙道。所以,老子说,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由于这个“体”虚到极点,又大到极点,故它不是“色”(物质)。因为它能生诸缘,故它也不是“空”。由于未认识到天地万物皆由此识变现,便称之为自然。又由于有不可思议的熏染和变化作用,所以称之为妙。由于它精纯到毫无杂质,所以称之为真。天地坏了,此体不会坏。人身灭了,此性仍长存,所以叫它常。万物的变化,皆由此而出,所以叫天地之根,众妙之门。凡遇书中所称真常玄妙,虚无大道等语,都用这个道理来印证它,就自然有归结了。不然,就会像捕风捉影一样。故先把它写在这里,到作注解时,就不烦重出了。

鸣谢

本文作者:逸尘老师

校对编辑:净鸿

封图拍摄:快乐成长

总编辑:默尘

排版:净妍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北京都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