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年。自古以来,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就一直是人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东方与西方,莫外如是。这也很容易理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都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比如你吃不饱、穿不暖,那么你肯定想吃得饱、穿得暖;当你吃得饱、穿得暖,那么你肯定还想接受好的教育,享受良好的医疗;当你能接受好的教育,享受良好的医疗,那么你就可能想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了。当所有人都有这种类似想在原有的生活基础上过得更好一点的想法时,那么,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就开始慢慢有了轮廓了。因为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域的人生活的条件、环境等各种因素有差异,这就导致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人关于理想社会的勾勒都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改变,人们生活环境、生活境遇的变化,那么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关于理想社会,一直都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那么,我就从东西方对社会蓝图的构造说起,浅谈一下理想社会。1、老子《道德经》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人。《史记》曾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就是著名的老子出关。在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是就“见周之衰”,然后才走的。也就是说,他对现实生活不满,或者说是失望透顶了,然后就隐居世外了。一般对现实不满的人,或失望的人,对理想社会都有希冀。那么,老子对理想社会有希冀吗?我们可以从他的《道德经》中寻找答案。他在《道德经》中曾这样写道:“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中可以看出,老子的理想社会是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这很有点怀旧与复古的味道,倒不太像是在展望未来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是特别注重人民淳朴的,希望人民回归到那种无机心、无欺诈的和谐生活中。这也表明老子对当时的社会是强烈不满的。因为,春秋末期,诸侯混战,烽火不断,民不聊生,人们互相欺诈、攻伐,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这与老子提出的理想社会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所以,老子的理想社会或许就是对现实的一个回击。2、孔子《论语》孔子差不多跟老子在同一个时代,是春秋末期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对现实不满意的人,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评价是“天下无道”。具体来说,孔子是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天子式微,诸侯争霸,公室陵替,私门富张,乃至“陪臣执国命”。一座等级隶属的金字塔,层层塌落。子杀父,臣杀君,兄弟相残,权臣僭越。礼制的大厦,摇摇欲坠。还有奴隶起义,国人暴动,南夷与北狄交侵。整个封建(封邦建国)统治,濒临崩溃边缘。这样的现实,对于贵族后裔孔子来说,当然痛心疾首,坐卧不安,决心力挽狂澜,清除纷乱,重整秩序,使整个社会按照“礼”的轨迹航行,最后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境界。那么,什么是“天下有道”呢?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大概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吧!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那么,我们就大致知道了孔子的理想社会的大概轮廓了:克己复礼,尊卑有序,长幼有别,为政以德,民复孝慈,天下归仁。而这种理想,当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后,一定程度上被后来的统治者付诸行动。3、戴圣《礼记》戴圣,西汉儒家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据传今本《礼记》为他所编。《礼记》,也就是孔子所删定的《诗》《书》《礼》《易》《春秋》中的《礼》,即儒家“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礼》出现后,后世多有删改,今流传的为戴圣版。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关于礼的观点,对礼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其中《礼记?礼运篇》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一直让无数人为之痴迷与奋斗。书中对理想社会有这样精彩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中国人一直所说的、所梦想的大同社会!它从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状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社会就业、人们的道德素养、社会治安等方面对“大同社会”做了非常美好的展望,对社会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至今,仍有它的价值所在。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理想社会中人的道德是非常看重的,几乎盖过了对物质的追求。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非常和谐、秩序井然的社会,物质反而倒显得比较次要了。而在他们看来,这种社会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恰恰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尽管他们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先富之后教之”。但是“安贫乐道”和“居陋室,一箪食、一瓢饮”的精神一直都在被宣传、被颂扬。那么,作为与大陆文明相对的西方海洋文明,他们对理想社会又有怎样的描绘呢?1、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师从苏格拉底学习。他在西方历史上最早创立了完整的哲学体系,而这就都不得不提他的对话体著作《理想国》。《理想国》主要写柏拉图同苏格拉底的对话。借苏格拉底之口,柏拉图写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绘,也就是他的“理想国”。在对话中,苏格拉底从国家的起源和结构谈起,提出国家的首要原则是社会分工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分化出“工艺”和保卫者。保卫者需要教育,教育分化出诗歌和体育。国家的结构由生产者、保卫者和执行者三个社会阶层组成。同时指出现时国家的不合理之处。回答了什么是国家和个人的正义。指出国家应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德性,正义是调节这三种德性的最高德性;国家的正义是个人的正义的放大,个人的正义调节人的理智、激情和欲望。他主张家庭和财产的公有制。统治者有权享受生活国家供给制。他讨论正义和善。认为正义的人和事都是对“正义”的理念的分享,可感世界的一切都是对理念世界和型相的分享,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善是一切理念的源泉,因此,正义是善。他论述了“真、善、美”之间的辨证关系。他还谈及教育制度和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育的实践。他比较各种政体的优劣。在他列举的贵族制、荣誉制、寡头制、民主制和暴君制中,他认定贵族制为理想政体。总的来说,他就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自己认为的理想国家,理想社会。并且,把他的这个理想国家具体的描绘出来,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怎样运作,怎样维护等等,他都做了详细的论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也是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王”的概念。这些在东方的中国文化中,是不曾有过的。2、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托马斯?莫尔,是15-16世纪的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学者和阅历丰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乌托邦》而名垂史册。而《乌托邦》,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乌托邦》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强烈抗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广大劳动群众从人身依附的封建关系中走出来,但随即又陷入了资本主义新的剥削方式中,为资本主义所奴役。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现实,打破了启蒙学者对这个新社会的华美预言,无异于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因此,就出现了许多仁人志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对新社会制度的探索,对更加美好的社会的期盼。空想社会主义便应运而生。这其中的代表,便是《乌托邦》。《乌托邦》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导致英国社会普遍灾难性贫困的三大原因:战争,“圈地运动”和统治者的腐败。着重对理想社会进行了详细、具体、生动的描写。书中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物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可以说,《乌托邦》中,关于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描写,引起了无数人的向往。但同时,它的实现,也如梦幻泡影。但终究,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可能的世界。3、马克思与共产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曾被誉为最近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在考察资本主义制度、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提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并且,人类最终将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著名论断。他提出,共产主义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其他几位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论述不同的是,他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并且只是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那么,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也就是他所说的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最美好的人类社会,究竟是怎样一个社会呢?(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可以说,他所提出的社会,的确是目前为止人类描绘的最美好的社会。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它的具体细节。他给我们描绘的一个无比美好的未来,而这未来的具体脉络,却是留给了我们自己去描绘。或许,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从以上西方思想家们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跟中国思想家不同。首先,他们的目光一直是看向未来的,是对所处社会的一种全新革新。其次,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描述通常都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为主,逻辑、推理、论证都比较严密,而不是仅仅对理想社会的简单描述。最后,他们对道德的看重远远比不上中国人,也就是说,他们的理想社会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而不是道德基础上。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一窥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直都是人类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当我们谈理想社会,我们也是在谈现实社会。理想与现实,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两面。对现实的不满,产生对理想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促进对现实的改善,这样循环往复,历史的车轮就滚滚向前,奔腾不息。人类社会发展没有尽头,那么,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永远没有尽头。孙善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8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