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祥教授是國際知名教育家、傑出的學者。他於哈佛大學取得教育博士學位後,長期任教於香港教育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曾任講座教授、副校長等職。鄭教授桃李滿門,培育了無數的教育界領軍人才,譽滿杏壇。他又先後出任世界教育研究學會會長,和亞太教育研究會會長,貢獻良多,深受國際同行的敬重。
鄭教授除了傑出的學術成就之外,還是一位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出色的藝術天賦的學者。年青時代,他就迷上了水彩畫和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他特別喜愛《道德經》中的深邃智慧;將整本經文八十一章、五千多字、一章一章地認真地研習,並背誦下來。在以後的半個世紀裏,《道德經》一直啟迪着他的成長,讓他更能領悟天地萬物的運作之道,更關懷人間的疾苦,進而成就自己的事業和開拓自己的藝術境界。
鄭燕祥教授把《道德經》中與繪畫創作有關的意念,配合其自身畫作,引導讀者用嶄新角度,思考《道德經》之哲理,發現藝術的新境界。於是,則有了由香港商務出版的《天地隨想:道德經畫意》這本圖書畫冊。
我信,藝術創作是人生的體驗、領悟及演化,經歷磨練,成為生命的圖騰。這本畫冊《天地隨想︰道德經畫意》的出現,可說是我人生的奇遇,和老子千年一聚,放懷天地、隨想畫道。不亦樂乎?
過去五十多年,《道德經》的深邃智慧,一直啟迪我的成長,豐富我的生命,讓我領悟天地萬物的運行、關懷人間的苦況,從而開拓自己的藝術境界。近年,有機會全面整理自己多年的創作、反思藝術的追求。我發現,《道德經》對藝術創作的啟示,豐富常新,值得藝術界分享。
六十年代唸中學時,我已熱愛中外古典哲學,特別受到《道德經》的玄妙思想吸引,將它整本八十一章、五千多字,一章一章學習,並背誦下來。很幸運,早年的背誦及相關研習,影響我的一生。其中哲理帶來另類的思維方式,正言若反,充滿奧妙,對我後來的學術研究及藝術創新,啟迪良多。自七十年代初,深受《道德經》想像的薰陶,抱着「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的心,尋找「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進行不少繪畫創新的探索,累積了相關的作品系列及創作隨想。這本「天地隨想」畫集,就是漫長日子的成果,有三方面︰
第一,是道德經畫意的七個系列畫作,包含天地系列、山魂系列、象意系列、荷生系列、花變系列、鄉隱系列、水澤系列,及若樹系列等、共約一百五十四幅作品。這些系列反映我在不同時期,對天地自然的遐思及《道德經》內涵的深層感覺,希望與讀者分享多年的繪畫心得。(有關我的其他作品和創作歷程,請參考︰鄭燕祥(二〇一八),《若意挪移︰鄭燕祥創作畫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在此不再贅述。)
第二,為《道德經》每章節的內涵,寫下我相應的藝術隨想,共有八十一篇,帶來有趣的藝術領悟,讓讀者由哲理與藝術的互融,體會各系列畫作的畫意,從而獲得人生和藝術的新啟示。我希望,不同讀者在這些隨想中,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
第三,貫通自己創作的體驗及章節的隨想,總結出《道德經》之藝道及有關的啟示。其中有關「藝道原理」的,內涵豐富,包含開放性、有與無、相對性、抱一性、生態性、尚自然、利他性、重無為等多方面,反映出《道德經》藝道的獨特創見,對藝術創作的啟迪,可說歷久常新。此外,亦分析藝道的「創作特質」及「藝者修行」兩方面的不同特性和啟示。相信本書的論述及畫作,會有助讀者用多元而嶄新的角度,思考《道德經》之哲理,從中得益,發現藝術的新境界。
百年以來,香港是東西文化交匯點,推動着西方藝術與東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衍生出有創意的文化生命力。我作為香港創作者,既受傳統經典的薰陶,也喜愛西方藝術的活潑。在過去四十多年,我的藝術創作歷程,體現着東西文化的互動,漫長而深刻,值得珍惜和分享。我這次出版在探討、展示及總結多年來的成果,包括相關的創作系列、章節隨想,以及《道德經》之藝道,為香港視覺藝術的文化融合,提供新的創作境界及途徑。
《天地隨想:道德經畫意》作者:鄭燕祥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出版日期:年3月ISBN:0作者介紹
鄭燕祥
鄭燕祥教授是哈佛大學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榮休教育講座教授,亦是亞太領導及變革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曾任講座教授及副校長,並曾獲選為世界教育研究學會(WERA)會長及亞太教育研究學會(APERA)會長,部分學術著作曾被翻譯為多國文字。他的研究得到國際稱譽及多項卓越獎。自六十年代末,在大學唸物理時,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一九七一年畢業後,開始漫長的繪畫創作歷程。一九八五至二○一四年期間,獲得不同文化藝術團體支持,舉辦六個個人創作畫展,並獲香港藝術館邀請,為著名藝術家陳餘生先生、韓志勳先生及夏碧泉先生的藝術,作公開專題講座。
商務出版物售賣點
內地
中商進口商城有贊店
中华商务图书专营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