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故诚全而归之。从字面意思上讲,“曲则全”,就是委曲反而能保全;“枉则直”,就是弯曲了反而能伸直;“洼则盈”,低洼处反而能充满;“敝则新”,破烂了反而能换新;“少则得”,贪欲的妄念少了,反而能得真实之理;“多则惑”,贪心重了,反而导致自身迷惑颠倒。实际上,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都是表示极性对待的显现相。这里的“则”字,你可看成“不异、即是”的意思,就是我们说的等号法门。曲等于全、枉等于直、洼等于盈、敝等于新、少等于得、多等于惑,用等号法门消去对待的极性,直下就归到刚讲的“中”上了。如果你著在对待的双方,不如直下“守中”,见到真空的绝对。真空绝对的“中”,就是老子所说的“抱一”。你如何“抱一”呢?“一”就是非极性的、真空绝对的本体本性,“抱一”就是从显现的极性对待双方的相用中,直下见到不显现的、非极性绝对的本体本性,也就是见相对不异、即是绝对。见相对的立体镜像,直下见绝对的立体真空大圆镜,这就是“抱一”的修法。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的“大字法门”和“正言若反”的规律,以及我们说的等号法门,都是“抱一”的修法和模式。“抱一”最简单的表达,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只是一个”,佛法上就叫“不二法门”,孔老夫子称为“一以贯之”,孟子称之为“执中”、“执中无权”、“执一”。老子的“抱一”和“得一”,庄子称之为“道通为一”。“抱一”既是修法又是理论,都是超越极性对待的两极,直下见到对待与绝对不二,这就是“抱一”、“得一”的修法。“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和佛法的“不二法门”,这都是同一意趣。所以,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得、多惑,只要“抱一”,就是不二法门。老子“抱一”的不二法门非常直观,你只要见极性对待的两极,直下用等号法门“抱一”,当下就进入只是一个的真空绝对。这是一切圣贤之道的通式,你看《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讲“非法非非法”、“无实无虚”,《楞严经》讲“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性现量真空、性空真现量。惠能讲“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的“如如之心”。孔老夫子讲的“叩其两端而竭焉”的“空空如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孟子的“执中无权”,都是讲“抱一为天下式”。老子的“抱一为天下式”,作为理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唯此一心,只此觉性,本无一物”;作为修法,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从先有真空到只有真空的修法,亦是等号法门归到“只是一个”的修法。现在注意!“少则得”,什么叫少?什么叫得?你看,“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就叫少之又少;“以至于无为”,少光了,你就悟道、明道、得道,这不就是“得”吗?!你明道、悟道了就叫有所得。这里少了什么?少了极性观念,少了私心杂念,少了贪欲妄想,少了见相著相,少了分别执著,少了迷惑颠倒,这就直下见显现的相对就见不显现的绝对,此之为“少则得”也。再看“多则惑”,“多”也可以指“为学日益”,知识积累越来越多,就是“为学日益”。知识越积越多,现在称之为知识爆炸。但越多越迷惑,越没有整体观念,越著在极性对待观念和具体的事相上不能解脱,这就“多则惑”。“少则得,多则惑”,把这两句合起来看,少等于多,得等于惑,道理也是相通的。“少则得”的时候,就是“为道日损”。“多则惑”的时候,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这又是一对,把这一对也用等号法门等同起来,就既没有“为道日损”,也没有“为学日益”,只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唯道独尊”,这才就真正“抱一为天下式”了。你看,等号法门表示什么?等号法门是干什么的?(答:超越极性,表达绝对的。)等号法门是表达绝对的三种方法之一,“非某非非某”就是非空非有,这是表达绝对的一类。另外一类是“亦空亦有”,第三类是空等于有、有等于空。这三类表达的目的都要归到真空绝对,都要归到“不二”。“不二”就是“抱一”。所以你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用等号法门一等同,就“抱一”了。把这种等号法门、“抱一”,作为一种修习的通式,就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也是将对待极性归到非极性的“不二”上的一种“天下式”,就是用这种“抱一”的通式都归到“不二”,就叫“不二法门”。一切法都“不二”了,这不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吗?!所以,老子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讲的就是万法归一,最终归到只是一个和只是一个无一个。到了这一步,你就才能理解“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内容表达了。将极性的对待双方用这个“则”字等同起来,这就相当于“不异、即是”的等号法门了。你明白了老子的这种“抱一”式的表达,就把一切极性对待的万法都归到非极性绝对的“一”上了。前面表达极性对待的一切法,是不是都是显现的相?(答:是。)显现的这一切相都是要表达不显现的“一”。“一”不显现,叫你见显现的一切对待相,直下见那个不显现的“一”(真空绝对的本体本性),这就是老子“抱一”的理论和修法。显现的相都是立体的镜像,而那个“一”呢?就是不显现的立体真空大圆镜,你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去“抱一”,就更清楚了,原来镜像跟镜子只是一个,就是“抱一”。现在用这两个简单办法就都归到一处了。“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个话太重要了!不但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就是凡夫在人生中也要学会“抱一”的天下式。《道德经》是老子给一切人讲的,你只要“抱一”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亦“不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你明白了“抱一”的天下式,你就不极化你的心识,你就不在极性的两端中分别执著故意极化,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故意极化自己的心识,故意强化自己的极性观念。强化的结果,适得其反,偏偏走向了无明、不彰、无功、不长。你“不自见”、不自以为是的时候,你就有智慧,这就是“不自见故明”。你不自我表现,不故意显露的时候,你就受人尊崇抬举,这就是“不自是故彰”。你不自吹自擂,不自我夸耀,你就专心致意,精进作为,必有成就,这就是“不自伐故有功”。你自己不骄傲、不自满,就能虚心谦恭,奋斗不已,这就是“不自矜故长”。老子讲的“不自某”,就是《金刚经》讲的“无我相”。这个“不自”就是没有自己,没有自己就是“无我相”。但俗人的“不自”是老子强调你不要极化你的极性观念,“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矜”是自我傲慢;“伐”是自吹自擂;“是”是自以为是,认为唯我的对,你们的都不对;“见”是现也,就是自我表现。爱表现自己,爱显露自己,越显露、越表现就越没智慧。那你就发现,有人爱表现自己,这就说明他没有自知之明的智慧了。你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人们越不尊崇你,越不抬举你,偏偏召来人人的憎恶。你自吹自擂,说唯我功劳大,唯我贡献大,自我夸耀,埋没别人,你就偏偏没有功劳,偏偏没有功果。你自己傲慢自满,不能虚心谦下,就不能学业增长,修为进步,你的事业就不能长久。“不自矜故长”如果当“长(zhang)”来说的话,你自高自大,目中无人,那人家不尊重你,不能把你尊为长者或长辈,不受人尊重,这也可以说得通。你要“自见”就不明,你要“自是”就不能彰显,你要“自伐”自夸就没有功,你要自我傲慢,就不能长久。所以,“不自见”,就有智慧;“不自是”,反而彰显;“不自伐”,就能有功;“不自矜”,就能不退转,长久坚持。老子从个人的心灵人格来表达“抱一”的修为,“抱一”了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你看,老子在这里告诉你,你判别一个人,如果这个人爱显露,他一定没有智慧,越爱显露自己的人,人家偏偏憎恶他、打压他。越是自吹自擂他有功的,一定是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生怕别人不知道,就不能埋头苦干,自然半途而废,没有成功。越是傲慢着认为自己了不起、落不下,就容易自我满足,止步不前,那他的事业能长久吗?!所以,圣人“抱一”,不极化对待的任一方,始终在究竟一相、圆满十方的非极性境界中,自在妙用,真空妙有,根本没有小我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所以就能自明、自彰、自然有功、经久不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唉呀!你超越了极性的对待,处于一相周遍的同体大悲心、无缘大慈心,爱民如子,像佛陀一样,把一切众生当“一子想”,那救度都救度不过来,怎么还能与人争呢?!只要你超越极性,进入非极性的无限周遍,也就是老子说的“抱一”的境界,你就跟任何人都不争了,这就是“抱一”的“夫唯不争”。你处在一相的非极性,没有小我,没有主客内外的对待,你跟谁争?当然就是“抱一”的“不争”。你进入一体一相的空性大我,“唯我独尊”,谁能跟你争?你去跟谁争?就是我们说的,只有立体真空的“自己”,这就叫“天下莫能与之争”。你时时见到真空本性,你时时就是立体真空大圆镜,一切都是空性大我的立体镜像,你争什么?争了有什么意义?所以,“不争”就是圣道。“不争”是指修道达到的“抱一”境界,到了一相无相的高层次境界,用这个“争”字都嫌粗鄙了。“争”是小我二相的术语,二相低层次的小人境界就争,一相高层次的圣者“抱一”就不争。但我们处在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到处都是争贪夺抢,你能知道老子“抱一”不争的圣道之理,这你就福报大得很。如果你还能真的“抱一”不争,那不就成圣人了吗?!你在这个争贪夺抢的世界中,你不得不争,但你争了之后,生命层次就不能提升,反而下降;境界不能升华,反而堕落。所以,你争了,你永远就不能解脱了,不能升华你的境界层次了,那你永远就在娑婆世界跟“狼”在一块儿。你觉得好不好?(答:不好。)狼就天天争,人就比狼好一点,虽然少,还有不争的人,但没有一个狼是不争的。争斗是兽性,不是人性,人性的充分表现就是不像兽性一样去争。真的把争贪夺抢的低劣性净化了,那才能够“抱一”,超越极性对待的世界,而且能够悟道、明道、证道。不争了,你就与诸上善人为伍。佛陀讲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的世界,诸上善人争不争?(答:不争。)一旦争了,孔老夫子就叫小人,佛陀叫小心众生,庄子就叫下人,下人才争。你见到立体真空大圆镜了,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宇宙众生,你跟它都“不争”了,因为它都是立体镜像,都是大圆镜本身,你争什么?!当你不争的时候,你这样的境界、你这样的心胸,连争的人都要尊敬你。当几只狗抢一根骨头的时候,在那个群争的氛围中,假如有一个狗说我不争,你们去吃,我不去。狗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它的境界太低了,它没有那个智慧,产生不出不争的想法。如果说有一个狗有这样的想法,这不就是“君子狗”了吗?!同理,在这个争贪夺抢的五浊恶世,有一个不争境界的人,那不就是君子了吗?!如果不争达到“抱一”,那不就成了圣者了吗?你在这个娑婆世界,在众人都争贪夺抢的这么个局面中,你真的具备了不争的境界,你再“抱一”不争,那你一定会往生到佛国净土去,你到佛国净土了再回过头看一看,那些跟你争的人再能争过你吗?(答:争不过。)这就是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假如刚才假想的那个不争的狗,它转成人了,再回过头来看那一群争骨头的狗,这个人再能跟狗争吗?你就知道,故天下的那些狗“莫能与”你争。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是一个“抱一”超越极性的人,一切具有极性观念的人能与你争吗?就是争,也不影响你,因为你在一体一相的境界中,就像回头看低层次境界的众生一样,“莫能与之争”。……越争越下堕,生命层次越沉沦,不能提升,所以老子提倡“不争之德”。你看,佛菩萨跟谁争?佛菩萨都是跟自己争,不跟外边的众生争,旷大劫只跟自己斗,斗自己的私心杂念、贪欲妄想,斗的结果战胜了一切,成为三界尊,就叫世尊。佛没有说叫天下人尊敬他,但三界中的一切众生莫不对佛尊敬,这就是“不争之德”的果位,也是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曲”是委屈,委屈了才能成全,古语就叫委曲求全。你要成全一番悟道、明道、证道的大业,必须把自己先放得低低的,就是委屈自己的极性观念,委屈自己贪、瞋、痴、慢、疑、嫉妒的一切众生心,不要放纵它,你一定就能成全“抱一”的境界。这是自古历代的修行人共同认识的道理。如果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那不是委屈小我的这个自己,那是放纵自己的小人之心。一个要成全空性大我的人,一个要“唯道独尊”的人,一个要“唯我独尊”的人,一定是要委屈小我的一切众生心,必须要委屈而超越一切极性对待的观念,才能成全“抱一”、“得一”的“道我”之心,最终成就“唯道独尊”,这就是“曲则全”的古训,所谓“岂虚言哉!故诚全而归之”。“诚全而归之”,“诚全”了就没有小我的相了,也就没有委屈了。没有小我了,谁委屈?因你有小我的相,你才有委屈。委屈是因有小我的相而有。“诚全”是指成全“抱一”的空性大我。所谓“曲则全”者,就是破了小我的我相之后,你才能进入唯我独尊的“抱一”。如果你一点委屈都受不了,那你一定是执著小我的我相,执著我相,你永远不能成全“抱一”的空性大我。……《三品经》中如来明确讲,说在家人不但能讲经说法,而且还要讲第一义谛,不准讲小道,要讲大道,要讲般若,要讲“沤和拘舍罗”。但现在的一些人说,在家人不能讲经。佛经上在家人讲经的很多,维摩诘不是在家人吗?庵提遮女不是在家人吗?庞蕴不是在家人吗?傅大士不是在家人吗?妙慧童女不是在家人吗?胜鬘夫人不是在家人吗?是你不能为求法来“委屈”自己罢了!你不屈(“曲则全”)就不能得法,你不能得法就永远是一个我相,你的我相把你害得死死的,到死的时候还是我相。如来说,证了涅槃还是我相。执著我相不能解脱,不但不能解脱,还与得法擦肩而过。你看,赵州和尚说,五岁的小孩只要他超过我,我要拜他为师;百岁老儿他不如我,他要向我学习。佛陀在经教上说过,人家有智慧你要拜人家为师,不在年龄大小。孔子不是拜三岁的项橐为师吗?《大宝积经》上的妙慧童女,如来说,文殊呀!她曾经是你的师父,文殊就赶着拜人家,此童女是在家人。再看一看庵提遮女,是个普通妇女,跟文殊师利对话,把文殊都惊着说,这庵提遮女无生法证得这么深!但也是在家居士。所以,你要“曲则全”,不要著小我的相,有小我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你就不能得法,你就不能得大我。所以,你要听老子的话,“曲则全”,“诚全而归之”,你就进入只是一个空性的大我,这就是“诚全而归之”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