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中華經典
《道德經》全本英譯
樊功生《譯者心得》
林靜魏碑《中華經典》
林靜篆書《道德經》
文徵明《老子畫像》(選自網絡)
編者按:老子(約公元前—年),李耳,字聃,周朝守藏室史,《史記》記載其生於陳國苦縣。歷史影響最深遠的中華聖賢之一,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黃老之學的兩位核心人物之一,道家学派奠基者。其五千言著作字字珠璣,天地事物國要民生兼而叙之,彰顯崇高的人性與事物原理,是超越時空的人類文明寶典。其思想不僅影響了孔子、列子、莊子等歷代諸多哲學大家,也影響到後世方方面面,從個人修為到行業學科都以“道”作為衡量標準,如道理、道義、師道、醫道、書道等。
林靜楷書《道法自然天地人和》
道德經有很多版本,為什麼人們還在譯?其實這正是老子偉大之處。高山仰止,每個譯者,無論先後,只是在自我摸索一條認知的路徑,都是在用自己有限的能力來探索和認識老子的浩瀚無垠。可以說,再知名的學者,他離聖人的距離,無疑是要遠遠大於他與常人的距離。這一點小小的感悟,也是本人嘗試翻譯老子的起點和勇氣。
這裏我也申明一下,不論是翻譯,還是老子學說,我都不是什麼專家。總的來說,翻譯是件難受的事,除非是譯自己的作品。揣摩別人的寫作是永遠不會完滿和準確的,更不用說是兩千多年前聖人的哲理巨著。專家們永遠在方法論上爭論不休。比如翻譯古詩歌吧,理解的空間和最終的標準就差別很大。有些譯者認為翻譯必須完全忠實;又有些認為一首名詩,翻成另一種語言後,也應該是優美的詩,否則就是一個失敗。都很有道理。只是往往會出現枯燥無味,或者跑題太遠,成了一個新的創作。
當然翻譯老子不會給譯者太多的空間,需要忠實,重在理解,這也是我致力想做到的。翻譯中我沒有參照任何之前的版本,因為我的目的並不是在集成或改善前面譯者的工作,更不是褒貶他們的貢獻。我只是覺得每個人在攀登老子這座高峰時,看到和體會到的是非常不同的。特別是各個時代的人們對經典的理解也會有非常大的區別,很難一概而論。因而,無論之前的譯文受到多少稱讚,或多少批評,也只是反映了一個窄小的方面,也就是譯者對原文的個人理解。如果本人的拙譯能提供一點點不同和有價值的視角,我會感到非常欣慰。
最後想補充一句:這項翻譯工作的最大獲益者無疑是我本人。雖然從年輕的時候就嘗試讀過老子,但終究沒有完全讀進去,閱歷和知識面也不夠。這次通過翻譯成完全不同的文字,加上逐字逐句的斟琢,大大加深了自己對原文的認識。所以這篇譯文,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自己用英文寫的一篇“心得”吧。歡迎指正!
林靜隸書《幽蘭抱道》
琴曲《幽蘭》
《幽蘭》又名《猗蘭》,蔡邕(年-年)《琴操》云:《猗蘭操》者,孔子所作也。見錄《碣石調幽蘭》、《西麓堂琴統》、《杏莊太音補遺》、《藏春塢琴譜》等。
樊功生博士榮譽證書
樊功生,英文名Ken,安徽蕪湖人。《新文學》全本道德經翻譯作者。中國科技大學數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博士,在美國學習工作二十餘年,現住香港。喜愛中英詩詞和翻譯,作品散見於諸多刊物平臺。在歷屆《百人百譯》全球翻譯大獎賽中,曾十一次獲得一等獎,兩屆冠軍。
劉麗女士榮譽證書
劉麗,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紐約古琴研究會會長。年畢業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曾任職北京中國音樂學院。其演奏音色古樸,醇厚,技巧嫺熟,感情細膩,富於變化。注重以情傳神,氣韻生動。年應邀在臺北國家音樂廳舉辦古琴協奏曲音樂會以及古琴專題演講,獲得極大成功。年應邀與三藩市灣區著名的漢聲樂團合作,演出了作曲家司徒剛特別為古琴創作的現代作品“古琴誦”。年更與世界小提琴大師依薩克·帕爾曼合作錄製了由張藝謀執導、奧斯卡音樂金獎得主譚盾創作的電影音樂“英雄”,以及“英雄”音樂的CD在全世界發行。年又應美國著名電影公司-MerchantIvory的邀請,為電影“伯爵夫人-TheWhiteCountess”錄製電影配樂,是目前活躍在美國音樂界的古琴家。
相關鏈接:
《新文學》中華經典《道德經》道篇樊功生英譯(總第期)
《新文學》中華經典《道德經》德篇樊功生英譯(總第期)
往期鏈接:
《新文學》畫廊林靜行書自書詩展(總第期)
《新文學》音樂廳黃天戈演奏肖邦夜曲第四首(總第期)
《新文學》理論黃鳳祝《熊偉把物與無的概念等同》(總第期)
《新文學》《道德經》辛丑新校本(總第期)
《新文學》詩評黎加剛《心有大愛,憂患寫詩》(總第期)
《新文學》文章李堅固《“真人古地”訪安溪茶王吳光研》(總第期)
《新文學》文章錢立青《桃葉渡》(總第期)
《新文學》中華經典《道德經》全本書錄征稿公告
新文學社
《新文學》雜誌編輯部
社長、主編
林靜
《新文學》投稿郵箱及欄目編輯
詩歌:lihua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1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