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道德经》的书名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那个时候听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离自己十万八千里,我怎么也不可能读这本书的,什么道德经呀,我又不出家。再次接触就是大学学校的一个花园石头上刻着:“上善若水”几个字,但是当时还不是很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不知道就怎么慢慢理解了这句话,可能是阅历吧。最后驱使我想去读这本书的起源就是研究生课程的口译老师,上课时说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他问我们知道下一句吗?带着那种傲慢不屑的语气问我们,就觉得是上帝在跟自己的子民讲话,小菜鸡。于是课下我就去图书馆翻阅了相关的书籍找到了下一句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可不想承认自己如此菜鸡。
这本书在年8月份的时候就买回来,决定静下心来读一读,防止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内心浮躁了,顺带提升一下自己的思想格局和境界。带着这样的初心买回来这本书,从九月份就开始看,大概看了四个月,断断续续才把他看完。这个读后小记也是总是拖着拖着没有写,趁着开学之初,带着自己的一些感悟写一些,也算是对自己这工作半年的所作所为的的所思所感。
故事梗概
《道德经》原名《老子》,汉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为《道经》37章,《德经》44章,故有《道德经》之名。《道德经》作者为老子(又名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同属一个时代,但年龄长于孔子。老子曾任周王室藏书管理者。相传,《道德经》一书写于他归隐时,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于是老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读后感悟
书的封面写的宏大的宣传语:
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的著作
中国智慧第一书
治国、齐家、修身
进可之国兴邦,退可顿悟人生
修心养性
安身立命
经世济用
哲学家从中洞悉天道
军事家从中参透兵机
政治家从中安邦定国
大志者从中建工垂名
淡泊者从中养生延年
还没翻开里边的内容光看封面,我就在想那我读这本书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自己就是一个平平庸庸的小人物,那这本书的最大作用就是修身养性,不让自己在繁杂的社会中变得那么浮躁,找到内心真正的自己。
在读的过程中我结合了《樊登读书》讲的一本书叫《洞见》这是一本佛学书,里边有一段话跟这本书不谋而合,刚好也解了我当时刚刚参加工作遇到的一些让自己困惑的的事情。他说人的大脑会误报会产生幻觉,这就三法印的无常、苦、无我。我们要想摆脱痛苦就需要做到无我、正定、正念和开悟。要想开悟就是说需要摆脱使人受苦的幻觉。
对我自己而言就会经产性的去咀嚼别人说过的一句可能不是针对我的话,然后再在心里发酵,发酵之后在去否定自己,如此反复,就陷入了思想的泥潭,让自己变得悲观消极。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我们自己大脑的误报,学会给自己找快乐原来也是有方法可循的,自己之前的小心翼翼给自己带来了太多的不愉快,想要改变就需要知道这个规律。
刚刚接手的两个班级有点压得让我喘不过气来,害怕自己掌控不好课堂,不知道如何与学生相处,担心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过关。开学头两周几乎没有睡好觉,中午心都在嘟嘟跳。别人能早早小班,我成了办公室取得最早走得早最晚的那个,但是还是完成不了每天的任务。这就让我想起来了上学时候我的状态似乎就是这样,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形象来跟学生相处,刚开始自己的初衷是互相尊重轻松课堂。慢慢的发现学生总是见人下菜,他觉得你比较好说话就开始蹬鼻子上脸,导致课堂无法正常进行。老教师会说你要对学生严一点,不要跟他们有号来脸色。于是我就想着我要对他们严厉一些,最后却发现对他们那样严厉我自己就很不开心,感觉课堂就像是在上坟一样,我在想那样真的适合我吗?
读到书中一句话: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办事,方可事半功倍。于是我现在想的就是那这件事情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他的大方向是什么,告诉自己不要因小失大,纠结于自己的那些想法。于是接下来的时间我就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其说找到自己的风格其实就是找到真的的自己,不过于纠结那些不必要的眼神与言语,让自己真正的快乐起来。
道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此时此刻的阅历还无法完全领悟,接下来的人生都可以用来去感悟。
最后用书上的几句话告诫自己:个人如苍海一粒,力量渺小。知足知止。
生的是体验,死是回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