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三种读书方法,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古文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1/1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信息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三个小故事,三种读书方法,从不同角度理解古文内涵

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就是为了学有所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才能做到这一点,又怎样去做才能举一反三从而获益良多呢?

首先,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篇文章,每个人的领悟也会不同。有一句古语说的就挺贴切,叫做“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也就是“见仁见智”。所以我们在读一篇文章时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其次,我们读书就该有自己的思考,书中说一,我们就当看到二,如果再能由二及三,那就“三生万物”了(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便可以举一反三,从而获益良多了!

那我们具体该怎样去读书,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获益良多呢?就拿下面这三个小故事来举例吧!

第一个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在没起兵造反之前,曾是周世宗的官员,与世宗身边的侍吏(应该是类似秘书类的官员)周彬相识。周彬主管茶和酒,赵匡胤有一次向周彬要酒喝,周彬说道:“我管辖的茶酒,都是公家的,不可能给你喝”。但是周彬却自己花钱买来酒与赵匡胤喝,周彬这么做是做到了公私兼顾啊。

所以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还时常提起这件事,说:“世宗身边的人,只有周彬是不欺瞒他的”,并且赵匡胤一直把周彬当作自己的心腹!

第二个故事:还是宋太祖在周世宗时期。一次宋太祖帅兵攻下滁州,世宗让窦仪把国库内的所有东西都造籍在册。几天后,张匡胤命人去公库拿一些绢回来。而窦仪说道:“主公如果是刚刚打下来这座城时,你即使想把所有东西都拿走,也不会有人来管的。但是既然现在已经登记在册,那就是属于国家的东西了,所以没有皇帝的昭令,这些东西就不能擅自拿走了。”

后来赵匡胤也常常称赞窦仪做事情有原则,并且还想过让窦仪当宰相!

第三个故事:彭城之战,刘邦败走。项羽手下丁公紧追不舍,刘邦一看就要被抓住了,一着急对着丁公大喊道:“两贤岂相厄哉”?说白了就是“都是有能力的人哪能互相伤害呢?”,其实刘邦的意思应该是“你丁公和我刘邦不过是半斤对八两,何必拼个你死我活?”不管哪个说法对,反正丁公听完就把刘邦放了,这也算是对刘邦有一活命之恩!

后来项羽自刎,刘邦得了天下。丁公自恃有恩于刘邦,来到刘邦军中。然而刘邦并没有对丁公感恩戴德,而是将丁公押到军前,对自己的部下说道:“当年就是此人,身为项羽的部将,却不忠诚于他,将我放了。所以项羽的失败,全是因为这个人的背叛。”然后下令将丁公斩杀,最后又对自己的部下说:“我这么做,就是要告诉后世的人千万不要学个人”。

这三个小故事,如果只当故事来读,那也就只能是当作茶余饭后的解闷了。那我们到底该怎样去领会,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把这三个故事变成我们需要的东西,深挖出故事蕴含的深意,做到获益良多呢?这里我把自己常用几种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第一种方法:明确自己的定位,用自己定位下来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因为不同的定位决定了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所以先将自己的定位明确下来,就有助于自己用这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就拿“见仁见智”来说,先把自己当成一位仁者。这样来读的话那你就会从一个仁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第一个故事,仁者会认为周彬不仅是一个正直的人,也是一个对朋友好的人,这样的人值得交往!

如果是用智者的角度来看的话,周彬是个聪明人,知道于公不能得罪周世宗,于私不能得罪赵匡胤。所以才会用“公正”为由来拒绝,而又用“自己掏钱买酒”来结交赵匡胤!所以对于这个既正直,又不死板的聪明人为什么不喜欢呢?

其实除了仁者,智者,还有很多不同的定位的,比如,强者和弱者,老板和员工,老师和学生,医生和患者……这些不同的职业,职位就是不同的定位。因为每个定位的人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